• 111阅读
  • 0回复

书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6
第8版(副刊)
专栏:

  书库
周涛
北京北太平庄三十六号院内,有一座小楼,原先是出版社存放书的地方,有十来个床位,供作者修改作品时住;现在加修了几层,床位更多,条件较原先好了一些。
这地方就叫:书库。
每回住书库,先得登记。一打开那本登记册,一连串熟悉的名字就先在眼前蹦,这就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名册。写书的人啊,南来北往的人啊,各种口音各种腔调的人啊,全都朝这座小小书库里汇过来。让人觉得,这儿仿佛是个哪朝哪代上京考状元的举子们住的馆驿,弥满了一股子“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味道。那十年,黑脸的,白脸的,匆匆来去;东北老兵入关,江南绿营北上,一律的戎马书生、熊腰秀才;门一关,吭哧吭哧半个月一个月的禁闭,没准儿哪间号房里炸出一个雷来,轰隆一阵子。
北京是大,可是你能到哪儿再找出这么一个彼此提起名字就差不多认识的旅店来?
到这儿来的人没有官太大的,不讲究;在这儿住的人倒有名气大的,也不讲究;只是这产房似的房间里,一人一个铺,谁知能不能“产”出什么来呀?
这样的地方,再上哪儿去找啊?行家,这就是这一行的家。书库周围的楼上,就住满了编辑,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个个是有名有姓的。这些兄弟就像是一群考官、一群鉴赏家、一群懂行的商人,跟你混,跟你聊,管着你吃喝住行。他们是在验你哪,验你从生活的深海里带上来的那些“货”是臭鱼烂虾呢还是真家伙;验你的脑子你的心是不是有潜力这回没捞好下回不放空;他们总是比你更有耐心、更不容易灰心;他们知道这行当的收成兴许不靠一年两年的运气,也知道放长线钓大鱼。
多少念头在这里被捕捉住,被集合起来,精简、扩编、整顿,成为一部像样的作品。
还有多少构想,多少苦闷。行不通的死胡同怎样被打开,一个人物怎样被枪毙又救活,一段即将冷却的生活的热铁块怎样被重新烧得通红然后锻造……这些,都在书库。
书库是文艺社的虎牢关,各路兵马非得斩了华雄才能喝温酒;书库呢,还是文学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这是个智力的战场。
每一个准备有所作为的人都是一个将军。他统领起他的全部积累,到这儿来。一边操练着自己,一边随时密切注视着整个战局的变化,时刻预备着在最合适的战机和位置切入进去,让自己铅字组成的方队显示意义。
这智力的战场既要求你全面、高度地把握社会人生,又要你亲手立稳每一个字。
你写每个字,都面临操持汉字的所有人的潜在挑战,你的对手不是单位里的几个人,而是全部。随时都可能,在中国某个角落站出来一个陌生人,他有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他有笔。这是人人可以占有的条件,人人可以参加的战场,没有时间性,没有范围。
这些,是住在书库的人容易感觉到的。非常苛刻,非常残酷。这个战场上的规律也是值得文学理论家们写一部特殊的“战争论”的。
我那旅行记事用的黑皮小本上,就记了1988年元月22日的一段:“到东四民航处,步涛派车接,住书库。海波夜宴,醉归。夜半渴极而醒,无滴水可饮。”
这就是住在书库的生活。既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又是一座灵魂的炼狱;畅谈,幸会,碰撞,彻夜不眠;意外,惊愕、深思、喜极而悲。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负荷训练,一次感情上的大幅度弹拉。是一个特种学校,是一座把人燃烧透彻的熔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