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谜语——有意义的文化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8
第8版(副刊)
专栏:

  谜语——有意义的文化现象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节日里,特别是在灯月交辉的元宵节里,出谜和猜谜,几乎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群众文娱活动。这种活动,是值得文化的考察者和研究者注意的。
制谜和猜谜,主要是人们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既是智力的运用和体现(制者),也是智力的比赛和考验(猜者)。从另一种角度看,它又是智力的训练、积累和推进的过程。
制谜和猜谜,作为群众的游艺节目,固然是一种娱乐活动,实际上,它的意义和作用远不限于这一点。在制谜和猜谜的过程中,当事者的心理活动也决不限于智力方面。在这里,他们要调动和倾注各种知识与阅历、经验,特别要运用他们的想象的力量。它是多种心理因素活动的结晶。人们制成一个好谜或猜破一个好谜,那种欢悦的感情差不多可以跟创作家或科学家的成功相比拟。
谜语活动,决不是无足轻重的玩艺。应该说,它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和有意义的文化现象。
在古代,特别是在远古时代,谜语活动是一种极严肃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角智活动,比起原始社会里的角力活动,意义更为重要。
在我国春秋、战国,下至汉代,有不少关于谜语(当时叫做“隐语”、“廋词”等)事件的记载。随便拈一二例,像刘勰所举,“昔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麹;叔仪乞粮于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正如这位文艺学家所恰当地指出的:这种隐语(谜语)的功能,“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决不只是“童稚之戏谑,搏髀而拤笑”的文娱活动。
现代我国社会里的谜语活动,明显地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的口头谜语,另一种是用文字表现的谜语。至于它们的作用,除智力活动和艺术趣味的滋养之外,都没有古代那种庄严的社会功能了。这是文化现象随着社会、时代而变化的自然规律的表现,不可能逆转,也不应当逆转的。
一种文化现象适应社会的需要产生了,便成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经过传承、扩布和发展,必然或早或迟地要被反映于民族文献上;同时或稍后,它也必然要引起人们对它的逻辑思索,因而产生理论的成果(从萌芽状态到比较发达的状态)。
关于谜语的起源,现代学者,有的从春秋、战国算起,有的却向上追溯到夏代。他们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看法。我近来觉得,从残存的文献资料看,中国谜语的远源,在传说的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它就是那首被文学史家们认为诗歌起源资料之一的《弹歌》。这首形体短小,记载时期也较迟,并且创作原因和作用也被给以别解的短歌,其实,正是一首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远古谜歌。
关于谜语的理论著述,虽然根源也发生颇早,但是论到相当成熟之时,却不能不算刘勰的《文心雕龙·谐讔》篇。刘氏不但是伟大的文艺学者,同时也是杰出的谜语学者。尽管他这方面的著述,只有《谐讔》一篇,而且内容上是兼及俳谐的。但是在它短小的篇幅里,对于谜语这种文化现象的特点、性质、历史和功用,却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他那些判断语,到现在还没有失去作用。后代学者,在制谜及记述资料等方面,虽然有一定成就,但在理论方面却没有加以继承和发展。直到现代,我们学界,才出现了像陈光尧的《谜语研究》(1930)、杨汝泉的《谜语之研究》(1934)及已故友人钱南扬的《谜史》等这样粗具系统的著作。它们虽然不是什么精湛的著述,也可算是给这门学问打下一些基石了。
由于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许多学者的努力,谜语的专著及论文,数量已经不少,但是大都篇幅不大,从内容上看,又是作品资料占多数。尽管如此,为了便于研究和选读,一种专题性丛刊的汇集出版,是必要的。因为这类著述是零碎散在的,很少有图书馆大量收藏它们,个人收藏的更少了。我对于人民日报出版社同志花力气编辑并刊印这部收罗宏富的《中华谜书集成》,是从心底里赞成和欢迎的。
这种专题性著作丛编出版后,首先当然对谜语研究家或谜史编著者,可以起到提供宝贵资料的作用。对于从事制谜和爱好猜谜的同志,也是有益的参考文献。至于对一般的读者,同样能贡献一种滋养的精神食粮等,就不须细说了。
(此文系人民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中华谜书集成》序,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