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我的事业在祖国”——记著名皮肤科教授、归侨廖万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侨乡纪行

  “我的事业在祖国”
——记著名皮肤科教授、归侨廖万清
本报记者 郑兴
一张已看不出本来颜色的三屉桌,一张折叠行军床,几把旧椅子。当我踏进这个小屋,我没想到这就是我国著名皮肤科教授、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主任廖万清的办公室。
今年52岁的廖教授从1978年起,在这里整整工作了12年。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廖教授共获得10项科技奖,其中1项获国家奖,7项获军队系统奖;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廖教授在国内最先发现5种对人类有害的病原菌,其中有两种是世界首次发现;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廖教授主编了60万字的《真菌病学》,建立了中国唯一的隐球菌专业实验室。
廖教授说,他是完全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
他从新加坡回国后,在家乡广东梅县靠人民助学金读完中学,后又被保送上了第四军医大学。1962年,他从医大毕业,被分配到了长征医院的前身——同济医院。
当时,在不少医学院学生中流行着追求“大城市、大医院、大科”的“三大”目标。但廖教授却自愿选择了不起眼的皮肤科。他觉得皮肤病是老大难,给许许多多的病人带来终生痛苦,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不论大科小科目标都是一样的。从那时起,他一头扎进专业中。于是,毕业才一年,他就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
当他开始真菌病学研究后,面对的是设备简陋、资料奇缺。实验需要动物,他就在办公室窗外挂个小笼,自己饲养小白鼠。为了及时对培养、分离出的真菌显微摄影,他自己骑车到远离医院的军医大电教室去。他还虚心求教于国内外专家,深入临床科室观察病人。短短几年里,他的真菌标本种类已居国内首位。当他发现仅靠临床实践还远远不够时,又不避寒暑,去市郊的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基础理论。
现在,他是“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皮肤科公会最年轻的会员,是“世界人和动物真菌病学会”唯一的中国会员,也是中国军队系统里唯一的“亚洲皮肤科学会”会员。去年9月,他应邀去日本,参加了第四届中日国际微生物学会议和世界微生物学会议。他在会上的论文被推荐给了《国际真菌病理杂志》,即将发表。
随着廖教授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他在国外的亲戚、同行都曾挽留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了。于是,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留在国内呢?”
廖教授用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回答了我:“因为我的事业在祖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