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足迹依然清晰——观电视片《足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9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足迹依然清晰
——观电视片《足迹》
小星
去年底,由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的五集电视系列片《足迹》(中央电视台二炮记者站拍摄),实则是一部电视报告文学,是为纪念雷锋诞辰50周年而专门拍摄的,是导弹部队长年扎根深山、默默奉献的缩影和体现。在《足迹》中,作者用大写的汉字写道:
“原以为岁月的尘埃已将那行脚印覆盖,猛回首,却发现那足迹依然清晰可见”。
这便是这部五集电视系列片的共同表现和完成的主题。
率先推出的《六连和她的士兵》,便集中反映出这个主题的群像。她表现二炮某部六连多年来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心里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是由一系列精美的细节和微妙的情感组成的。在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和热热闹闹的场面,也没有非凡的举动和超人的言语,甚至看不出有什么试图表现这种境界的痕迹,但整个片子的构图能够准确而生动地引导观众进入这种境界。这也正是人们所向往、所崇敬、所赞美的,又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因而也就容易被常人所理解,所激动。
《朱松山和他的教研室》是全片中难度最大的一集,也是最难把握的一集。敢于正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大概算得上是一个如今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是需要胆魄的。片子的开头,便把学生们的怀疑和提问提了出来,有了这个开头,才有了这一集所表现的问题。《朱松山和他的教研室》所提出的问题和质疑是尖锐的、复杂的。多少年来,人们似乎在有意回避这个现实,但这个马列主义教研室却大胆地提出了这种疑问,目的在于唤起一种关注,并由关注进入一种自我介入。这部片子没有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苍白的说教式政论片,而是从微观到宏观进行了一次有理有力的表现,仅仅是解说词部分,便成为整个五集系列片中最有艺术的思辨和争论。《少校连长姚有余》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除了妻儿之外丧失所有亲人的男子汉。在他入伍15年里,先后失去了7位亲人,而每一次他都未能给亲人送葬,他以宽厚的心胸和对待灾难的超人姿态,而征服了观众的心。但这个人物并不是缺少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无情汉,恰恰相反,他对导弹阵地,对待士兵,充满了爱恋和温情。这种反差,使这个人物独具特色。这是一个至今很少看到的有血有肉、内心情感十分丰富、常人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军人,作者的任务,就是让这个人物可信,可爱。在解决这个难题时,《少校连长姚有余》显得比较自信和从容,这依赖于人物和事件的真实,但又依赖于编创者的选材和加工。构成这种可信度的,可以说是一大批由细节和事件组成的氛围。
看完这五集电视片,人们大概会猛然醒悟,原来被称之为“雷锋精神”的那种精神并未间断和消失过,是一直存在于生活和现实之中的。这向人们说明:雷锋精神代表着全人类的一种共同的、向上的、美好的品格和道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