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三十春秋战五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1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三十春秋战五峰
赵胜修 赵金德 傅江山
初冬时节,太行山脉的五峰山,层林尽染。河南省辉县市南坪村62岁的村支书崔电亮和他所在的村,就在白云缭绕的峰巅。他带领群众苦干30个春秋,绿化了万亩荒山。如今,全村150个山头几乎没有一片空地。
1963年初,共产党员崔电亮主动放弃乡机械厂厂长的职位,回到了深山沟,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南坪村,守着光石头,穷得叮当响,闺女往外走。崔电亮的心受到了强烈震动。为了尽快找出脱贫致富之路,崔电亮带领村干部走村串寨,翻山越岭搞调查。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崔电亮向群众宣布了南坪村20年规划。他说:“眼前富,管好果木种好地;长远富,种林木。”
党员上了山,带动一大片。一冬一春,南坪村种了杏树,植了椿树,插了杨柳……可是没多久,大部分芽苞凋零,叶败枝枯。植树失败了。
深夜,万籁俱寂,小屋里一灯如豆。崔电亮苦苦思索:南坪土薄石厚,不长椿杏桃李,很可能是土壤、气候不适宜。五峰山上有棵松树,根深叶茂。看来,南坪种松树比较适宜。这时,林业队长宋守义前来敲门。原来,他白天寻药材时,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许多松壳,估计这一带山上过去一定有不少松树。听到这个消息,崔电亮高兴得跳起来。第二天,他和宋守义打点行装,揣上干粮,到与本地土质基本相同的山西陵川国营林场学习油松育种技术,回来时,背回一袋油松籽。
山风呼啸中,松籽播下了。为了防止獾拱雀刨,崔电亮和林业队员身背猎枪,在山头击鼓鸣锣,撵鼠轰雀,日夜看守。
7月的一天深夜,一声霹雳,几道闪电,把崔电亮从梦中惊醒,他冒着被水冲走的危险,过河跑到五峰山上。看到50亩松苗被山洪冲刷下来的淤泥淹没,老崔痛心疾首,揩去脸上的雨水和泪水,把布衫一甩,发疯似地用手扒泥土。村干部和群众都赶来了,大家把松苗一棵棵挖出来,雨后再一棵棵地栽好。
光阴荏苒,20个春秋过去了,崔电亮和全村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他们种植各种用材林230万株,木材蓄积量达1万多立方米,价值300多万元。树是绿色天使,给南坪村带来祥云瑞雾,13个干枯的山泉涌出清流,珍贵的百灵鸟、金丝鸟、猕猴、山狸都来了。
树绿了,山富了,可富饶的山里特产送不下山,南坪人下山的路还是那条石壁上凿出的天梯。崔电亮决心带领南坪人修筑平坦宽阔的公路,让全村三沟、一河、二道岭上的11个自然村,村村通汽车。他们白天观察地形,晚上查找资料。为了设计一座能与9个自然村沟通的公路石桥,崔电亮往返60多公里到山外参观石拱大桥,回来比着学绘图纸,使一座跨度40米、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的石拱桥终于在五峰山下落成。随后,数十里山沟锤飞锤落,盘山公路也修到了五峰山半山腰的陡岭。
陡岭之陡,犹如刀砍剑削。站在100多米的悬崖下抬头仰望,令人头晕目眩。崔电亮腰系绳索,在悬崖间攀上攀下,终于测出一条长800米,全线坡度不超过8%的高山路段,设计出6条弯道,让车辆避开陡岭,曲折盘旋上山。
为了表彰南坪人自力更生修筑公路的业绩,辉县市委、市政府特地奖给他们一辆崭新的大卡车。
绿了山,通了路,山里富起来了,山里教育可不能掉下呀!孩子们的未来,才是太行山真正的绿色希望。崔电亮与支部一班人决定投资7万元,修建校舍,增添设备,调整师资。学校动工那天,崔电亮到工地挖土奠基,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平整校园,搬砖运瓦,24栋新校舍落成了。学校有了,却缺教师,崔电亮到县城找教育局长,答复是:“公办教师不沾边,代课教师不进山。”崔电亮毫不气馁,接连跑了4趟。他的办学决心感动了老局长。最后,他给崔电亮写了张条子,指点说:“西平有个教师,师范毕业,教学水平不错……”崔电亮“三顾茅庐”请来了“活诸葛”。
风风雨雨30载,崔电亮一直是山里人的主心骨。他把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全献给了太行山,被评为河南省劳模、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央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绿化劳模”,还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