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萨尔茨堡随想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7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萨尔茨堡随想曲
章云
在苏黎世开往维也纳的火车上,我决定在萨尔茨堡下车,去实现多年的宿愿:一睹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天才音乐家莫扎特故乡的风采。
一出火车站,我就被眼前的壮丽景象所震惊。奔腾流淌的萨尔察赫河像一条飘动的缎带,将萨尔茨堡拦腰抱定,白雪盖顶的阿尔卑斯山群峰像一道天然的城墙,将这座音乐之城团团围住。进入市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气势宏伟的霍亨萨尔茨堡大要塞,它如铜打铁铸般巍然屹立在河左岸的门希斯贝格山上,已经历了900年的风雨沧桑,是中欧保存得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中世纪古堡。漫步山巅,凭栏远眺,萨尔茨堡全城尽收眼底。那辉煌的宫殿和绿顶的塔楼,那纵横的街道和飞架的桥梁,那茂密的树林和如茵的草地,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舒展自如的立体画卷。山水奇观,地灵人杰,似乎只有如此壮丽俊美的山川,才能孕育出莫扎特这样的旷世奇才!
下得山来,跨过萨尔察赫河上的莫扎特桥,就到了市中心那条著名的盖特莱大街了。这条用石板铺成的长街虽然并不宽阔,但绝无壅塞局促之感。两旁的商店连檐比宇,热闹非凡。想不到莫扎特就出生在这条街九号的那座橙黄色的三层楼房里。现在这里已被辟为莫扎特纪念馆,一面红白相间的奥地利国旗从楼顶飘垂而下,成为全城最醒目的标记。纪念馆里陈列着莫扎特的手稿、他弹过的钢琴和拉过的小提琴以及他创作的多出歌剧的舞台模型。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多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
莫扎特这位音乐神童,1756年出生在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4岁学琴,5岁作曲,6岁演奏,8岁成名。但由于艺术上的民主思想和革新精神,加上个性浪漫和放荡不羁,他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和苦难。1791年12月5日,年仅35岁的天才音乐家,在心力交瘁、贫病交加之中溘然死去。遗憾的是,他的故乡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并没给他带来多少温暖。当时,这个城市并不重视音乐,连个音乐厅都没有,使年轻的莫扎特空有满腹才华而无处施展。不仅如此,该城的大主教对莫扎特的生活和创作极尽刁难凌辱之能事,最后还把他逐出了萨尔茨堡。据说,莫扎特曾经发誓要同这个“鬼地方”决裂。
如今,漫步城中,只见与莫扎特有关的纪念物触目皆是。市政大厦旁边是莫扎特广场,广场上耸立着高高的莫扎特铜像,游客喜欢在铜像前留影,演奏家常常在这儿演奏莫扎特的乐曲。萨尔茨堡市政府已决定:每年的1月为莫扎特月,每年的7月举行莫扎特音乐节。盖特莱大街已被命名为莫扎特街,街上出售的许多商品都印上了莫扎特的形象,从雕塑、乐谱、小提琴,到巧克力糖、酒和香水。莫扎特生前穷困潦倒、受尽冷落,死后甚至无一人送葬,200年后的声誉竟如此之隆。他的赫赫名声不仅惠及整个萨尔茨堡,而且已远远超出奥地利的国界。现在,各国都在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尤其在他逝世200周年之际,萨尔茨堡将举办为期一个月的音乐会,隆重纪念这位天才的音乐大师。
列车在莫扎特那首著名的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的欢乐而轻快的旋律中,缓缓地离开了萨尔茨堡。莫扎特生前坎坷、身后殊荣的强烈反差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这是时代的悲剧还是历史的讽刺?所幸的是,萨尔茨堡在后来的年月里,已经作了虽然是迟到的、然而是应有的弥补。莫扎特的在天之灵可以得到欣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