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滑稽明星王汝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7
第8版(副刊)
专栏:艺坛撷英

  滑稽明星王汝刚
黄琼
王汝刚在上海的名声之大,以至于平均每个星期起码要在电视里亮一次相,引逗男女老少观众大笑一番,上海电台的王牌节目:“滑稽王小毛”也由他主播,使上海从80岁的老头老太,到五六岁的小孩,每到播出时间必会放下手中的事而“虔诚”地守候在收音机旁度过愉快的30分钟。王汝刚因此也有了“王小毛”的雅号。每走在街上,这个生就一张娃娃脸、习惯于理一个小平头的滑稽明星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骚扰”,客气一点的老远便打声招呼:“王小毛”,或是让他签个名;不客气的就索性把他拖过去,强行合影留念。所以他的妻子最不喜欢与他一起上街,因为只要一出门,那个“王小毛”丈夫就不再属于她了!
王汝刚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父母自小严格管教,希望他长大后能当上大学教授,或是医学专家,决不允许也没有想象过让他去唱戏。但这小子却从小就对唱戏产生了浓厚兴趣,人没长到椅子高,就已整天泡在家附近的“大世界”的戏院子后台,看演出看得如痴如醉,上小学时已经上舞台演过《三毛学生意》。他真正的启蒙舞台实践其实是在“文革”中到江西农村上山下乡的那一段。有一回田间劳动休息,老乡们坐在大树下聊天,王汝刚自告奋勇说:“我给你们讲故事如何?”老乡们自然拍手叫好。于是王汝刚先说“西游”、后道“三国”。故事讲完了,老乡们不罢休。他索性把小时候大世界里听来的《珍珠塔》、《孟丽君》、《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故事混串起来,说得老乡们痴迷忘返。他们不再要王汝刚下田劳动,接受“再教育”,而是郑重请他担任了田间故事员。这段田头大树下的说书生涯,大大锻炼了他的口才,为日后的滑稽艺术打下了基础。从江西回上海后,王汝刚即被上海知名滑稽演员杨华生慧眼相识,引入人民滑稽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
王汝刚说滑稽最大的特点是在舞台上善于应变,学方言更是拿手好戏。这归结于他平时的积累。王汝刚善于交际,每到外地演出,他放下行李即上街观察风土人情,广交朋友,学习方言。不管是老头、老太、大姑娘、小男孩,不管是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他都接触。苏北话、广东话、杭州话、四川话、闽南话、湖北话,他无所不说。王汝刚的成名作《头头是道》,主人公是一位从苏北顶替来沪的“青工”。王汝刚表演时则“入乡随俗”,在上海讲苏北上海话,到青岛说山东话,到了广州又说上了广东话。另一部代表作《补婚》,王汝刚又一人兼演苏北小伙子、四川干部、产婆娘舅、浦东老太太等多种角色。演一个像一个,妙趣横生。前不久荣获江浙沪滑稽小品大赛特等奖的《征婚》中,王汝刚又把喜剧人物演得让人掉出了眼泪,在提高滑稽品位方面向前走了一大步。
(附图片)
图为王汝刚庄谐两种神情。金定根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