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解放日报》陆续发表理论文章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11
第5版(理论)
专栏:

  《解放日报》陆续发表理论文章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上海《解放日报》在去年初发表了《“趋同论”的要害是“同化”社会主义》、《评“民主无东西之分”说》、《“完全市场化”不合中国国情》等十余篇理论批判文章之后,去年7月起又陆续发表了一批深入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理论文章。受到读者好评的文章有:
《我们怎样进行比较——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思考》(7月25日)文章从正面论述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科学比较入手,针对社会主义“失败论”,结合群众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具体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速度究竟慢不慢”、“说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对不对”、“台湾经济为什么发展快”。
《试论“新闻自由”》(9月5日)文章认为,新闻自由作为一项表达权利,其阶级性不仅在于为哪个阶级所享有,更重要的是表达的内容反映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新闻自由的阶级性最根本的问题是通过新闻传播哪个阶级意识形态的自由。全民的、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鼓吹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是要求利用新闻宣传他们反动主张的“自由”。文章还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党性原则的关系,指出包括新闻活动在内的任何社会行为,法从来不是唯一的规范,不论从社会行为还是从认识活动看,无产阶级党性原则都是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根本保障。
《西方福利主义的来潮与退潮》(11月13日),文章对西方战后兴起的福利主义思潮的发展、性质和作用作了详尽的剖析。前些年,我国有人对在福利主义思潮指导下出现的西方福利制度和“福利国家”赞扬备至,认为在这些国家阶级对抗已经消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将在此基础上“趋同”。文章认为:第一,战后福利主义的兴盛,是在一定条件下多种因素互动的产物(战后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福利措施的影响,等等);并不是资产阶级本质的根本变化,也不是他们的良心发现。第二,西方国家的福利基金主要来自税收,是社会劳动力总价格的一部分转化形式;当劳动力价格转化为工资时,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已经被掩盖起来,而当劳动力价格一部分转化为各种社会福利时,似乎工人又获得了额外“收入”,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就进一步被掩盖起来,“福利国家”因此是一种更精巧更具有欺骗性的剥削制度。第三,福利制度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它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西方国家的某些福利措施可供我们借鉴,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在此基础走向“趋同”。
《西方的“国有化”和“非国有化”》(12月12日)一文,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国有化”和“非国有化”(即“私有化”)的原因和作用作了深入的剖析。前些年,我国有人把西方的国有经济混同社会主义公有制,断言它具有“社会主义因素”;有人又把西方的“非国有化”作为在我国推行“私有化”的理论依据,认为国有经济效率差,“私有化”是个“趋势”。文章针对这些错误观点,分析了大量资料,着重指出:第一,西方的国有经济和资本家个人的或集团所有制相比,形式上有区别,但它的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因为国有制的性质是随国家的性质而定的,不能把这种国家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混淆起来。第二,西方的“国有化”和“非国有化”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干预的一种方式,这两者可以互相替代,不应将它们凝固化。“非国有化”虽然往往在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背景下发生,但不能因此简单推论“私有化”才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出路。国有企业并不注定比私人企业效率低;“非国有化”最激烈的英国目前在煤炭、铁路、邮电等部门仍未实行私有化。文章最后认为,如同80年代以前国有化没有能取代私有制一样,“非国有化”也不可能彻底,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国有化”和“非国有化”这两种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替代还有可能发生。我们既不必对资本主义“国有化”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更毋需为资本主义“私有化”唱赞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