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夕阳”变“朝阳”——锦州炼油厂综合利用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12
第2版(经济)
专栏:

  “夕阳”变“朝阳”
——锦州炼油厂综合利用纪事
李新彦 董践真 李善远
“主风机一响,黄金万两”,这是人们对炼油企业的普遍印象。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一行业却呈衰微之势。据悉,石化系统30家炼油企业去年有25家亏损。在国外,这个行业也一度萧条,被称为“夕阳工业”。
在这片喊“亏”声中,地处辽西走廊的锦州炼油厂却卓尔不群,去年人均创利税4.7万元,加工一吨原油创利税130余元,两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去年9月,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同行们称该厂为“朝阳企业”。
“夕阳”何以变成“朝阳”?厂长杨学庄向记者道出其中奥秘:“走综合利用、深度加工的道路。”
锦州炼油厂是一个已有53年历史的“老字号”炼油企业。建国后,我国第一滴合成石油就是在这个厂诞生的。但转入加工天然油生产后,国家仅提供少量的抽余油做原料,难以满足年加工原油250万吨能力的“胃口”。
穷则思变。他们发现,在加工原油过程中,产生许多液化气。由于没有综合利用技术,当为燃料全部烧掉了。如果能将其加工成各种化工原料,每吨液化气可增值2—8倍。他们在国内既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又没有齐全资料查阅的情况下,从1967年开始对液化气综合利用进行了大胆而艰难的探索。先后请国内88个科研设计单位的几百名专家学者来厂会战。特别是近年来,他们把液化气综合利用当成企业挖潜重要内容来抓,下大本钱,加快液化气深度加工步伐。到目前为止,已从液化气中提炼出12种化工产品,液化气烯烃部分基本“吃干榨净”,变废为宝。
这些深加工的产品都是目前我国急需的产品,其中异丙醇、大豆溶剂油等8个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替代了进口产品。6号抽提溶剂油获国家金牌、异丙醇和NY—70溶剂油获国家银牌。目前我国急需的8种石油添加剂中,该厂就能生产出7种,产量几乎占全国市场供应的一半。他们的顺丁橡胶生产新技术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近年来原油涨价等原因,给我国炼油行业蒙上一层阴影。但锦州炼油厂因有深度加工做后盾,在这场冲击中站住了脚跟。目前,该厂每年可加工液化气12万吨,生产的异丙醇、顺丁橡胶等10余种石油化工产品,总产量达7万多吨。1989年,这个厂靠液化气深加工创产值2.5亿元,占总产值1/4;所创利税1.04亿元,占总利税1/3;所创利润5653万元,占全厂总利润的1/2,比1985年提高了33.5%,相当于加工100万吨原油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深加工不仅创造了可观的效益,还改善了环境。过去该厂所在帽山地带,烟黄水绿味难闻,空气辣眼睛,被人称为“死亡地带”。如今,这些现象不见了。工厂连续两年获中石化总公司环保先进单位,被辽宁省命名为“清洁文明工厂”、“花园式工厂”。
锦州炼油厂尝到了综合利用的甜头,又咬定深加工不放松。加工原油的过程中,产生出大量渣油。一年加工250万吨原油,仅渣油就占100万吨。过去的渣油以每吨45元的价格卖出去做燃料烧掉了。现在,他们已开始对渣油进行深加工。“七五”期间上马的延迟焦化、催化裂化等4套大型炼渣油装置已全部建成投产。每吨渣油深加工后可增值110元—130元,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创利税1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