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高学奕的能力和品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高学奕的能力和品德
商量 刘杰 范建山
——是穷村的干部好当,还是富村的干部好当?
高学奕回答:“干部好当不好当,不在村子穷富,而在人心向背。”
——那么,决定人心向背的关键是什么?
“是干部,是干部的能力和品德。”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一起到高学奕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山东省青岛市前湾村领略一番,如何?
前湾村,位于胶州湾西岸。1984年,“大包干”几乎是和他这位年轻的支书一起,来到了前湾村。凭多年农村工作的实践经验,他走第一步棋时就看到了三步之外。单靠各干各的,只能是少数有能力的人先富起来,大多数还得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致富。于是,他和党支部一班人商量决定:集体大型固定财产一律不分,现有村办企业加强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当年,全村人均收入即达727元。
有了企业,还得有人管理。村里的企业都是集体承包,但兄弟、亲戚同在一厂,共掌大权的为数不少。高学奕从上任那天起,就对兄弟、亲戚同在一厂采取了回避政策。这对小农意识浓厚的农民来说,不亚于“生离死别”。有的负责人马上放出了“撂挑子”的“试探气球”。高学奕和支部、村委一班人认准一个理,“你不干,自有人干!”结果调整了七八个人,没有一个负责人真愿或真敢撂挑子。现在,全村17个企业个个风气正,效益好。许多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分:这真是有远虑、无近忧啊!
高学奕上任6年,直接领导新上的集体工副业项目就有8个,年产值近千万元。4年前,前湾村与青岛太阳能研究所联办的企业告急:全年仅盈利2000元。工人们感到前途渺茫,纷纷想另栖高枝。高学奕带人夜以继日地进行市场考察,发现电源开关柜市场前景广阔,国内外供不应求。“厂子不能下马!”他气喘吁吁地赶到太阳能研究所,把信息和信心一齐掏给了所领导:共担风险责任,继续通力合作。回到村里,他和支委们先是作出了一个看似不近情理的决定:“厂里的工人谁也不许擅自离厂,离厂的工人村里其它任何企业都不准接收。”随后,他又带领村干部逐户登门做工作,使职工们收回了已经迈出去的那一条腿。现在这家电器设备厂年产值达到400万元,生产的箱式变电站填补了省内空白!
在高学奕和支委一班人的不懈努力下,前湾村集体经济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全村735名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部得到安置,又向外村招工300多人。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改革前的272元增加到1350元。村民的子女入托、上学、就业、就医、养老等问题都已妥善解决,集体成了群众实实在在的靠山。村里有个叫郝波的青年,一开始不相信依靠集体能致富,个人买了部汽车搞运输,由于他一没技术,二没门路,不仅没挣着钱,还拉下了一屁股债,在他山穷水尽的时候,村集体伸出援助之手,把他引入了柳暗花明之境。村里安排他连人带车进了村办企业,从此步入了勤劳致富的坦途。他母亲逢人就说:“是村里救了俺郝波。”
如果到前湾村去寻找对高学奕为人的评价,那就是——“这个人没私心。”
高学奕的妻子在一家镇办企业上班,工资不高,而且是三班倒,如果回村办企业干,每年至少可多收入2000元。为此,妻子问:“学奕,我想回咱村上班,你说行不?”“行,等我不干支书以后再说。”高学奕心里想的是,全村这种情况的人有七八十个,要是自己带了这个头,村里怎么招架得了?
4年前,有人向高学奕许诺:只要他点头同意合作,“3年内,送齐彩电、冰箱、摩托车。”高学奕的脸一下子变得吓人:“只要我还干一天,这一套趁早靠边站!”
今年初,村里盖起了48套住宅楼。分房方案出台了:抓阄分号,按标号的次序自由选择。干群平等,老少无欺。高学奕排在村民当中,一共48个号他抓了17号,五层楼的住宅他选择了第四层……
翻开前湾村的大事记:1987年,前湾村在连续4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之后,又跨入了省级文明单位的行列。村党支部连续6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党支部,高学奕连续6年被市委和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去年,又被评为山东省劳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