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太平洋上争雄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12
第4版(要闻)
专栏:

  太平洋上争雄记
新华社记者 冯亦珍 本报记者 王咏赋
1978年9月26日——一个极平常的日子。悬挂着五星红旗的“平乡城”轮从上海港启航,驶向太平洋——一个极普通的举动。
但这是我国远洋企业第一次开通集装箱海运航线,也是中远总公司上海远洋运输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第一步。
12年后的今天,国际海运机构作出的统计已令人咋舌:在世界各大轮船公司中,以上远为主力的中国远洋集装箱船队的规模已进入“四强”之列;在20家从事美国集装箱运输的船公司中,上远船队的货运量居第10位,服务水准居第8位,货运量增长数居第1位。
国际航运界已不得不对以上远船队为主力的中远船队刮目相看。
拓宽生存空间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太平洋也成了航运家的必争之地。远东至北美航线,被列为“世界第一航线”,哪家轮船公司要称雄于世,先得在这里站住脚。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远洋运输企业迅速从五六家增加到上百家。而与此同时,国际航运市场却由鼎盛时期转入萧条时期。中远上海公司以独立的法人资格,面对着这严峻的国际、国内市场。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上远公司逆境奋进,确立了以集装箱运输为重点的发展战略,以高效率和优质服务参与国际竞争。
集装箱运输被世界各国公认为高效、先进的运输方式。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集装箱运输已进入成熟阶段。但在中国,当时集装箱运输还刚刚起步。上远公司认准了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大趋势,走上了这条布满荆棘而又前途宽广的道路。
瞄准一流水准
1983年,上远公司开辟了第一条中美集装箱班轮航线。开航之初,有时一艘万吨轮只载着三只集装箱横跨太平洋。真可谓惨淡经营。第一年,这条航线的箱位利用率仅为20%至30%,亏损严重。
为此,上远公司提出以国际一流水准来管理,大力推崇高效率和现代化。
公司的管理机制按高效率的要求进行改革。从1986年起,在经理室下面设四个管理处,对船舶进行直接领导。每当船舶抵港,干部就到现场办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现代化的船舶电脑管理系统在公司建成。经营管理人员只要按动电钮,就能了解全公司100多艘船的航行动态:所处位置,装货卸货、抵离港口等等。
另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是,利用国际航运萧条的时机,购置船舶。在总公司的支持下,近五年中,上远向国外订造了五艘2700个箱位的第三代集装箱船,并先后购买了8艘二手集装箱船。目前,上远公司已拥有53艘装备有卫星导航、气象导航等先进设施的集装箱船,占全国集装箱船舶总运力的70%以上。
构筑“环太网络”
伴随着集装箱船队的不断壮大,上远公司开始实施一个酝酿已久的计划:构筑“环太网络”,以竞争者的姿态,步入环太平洋的航运市场。
1985年,上远公司开辟了香港至美国西海岸的集装箱班轮航线,1986年又与日本神户港签订协议,确定神户港为上远船队的中转港。与此同时,上远公司完善了我国沿海港口、长江港口至香港、日本、东南亚的支线班轮航线。来往于我国大陆、美国东西海岸、南美洲、大洋洲的货轮,通过挂靠香港或神户港,进行“倒载分流”,理顺去向,使运输周期大大缩短。
接着,上远公司又对中欧、中美航线进行了调整,新辟和调整了中国至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日本至大洋洲,中国至南美东海岸等地的集装箱班轮航线。这些横跨太平洋、东西南北交叉的干线网络,已成为太平洋地区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水上大动脉。
远洋集装箱运输干线与四通八达的支线班轮构成的环太平洋网络,班次密集,周转灵活,使上远公司的竞争能力大大加强。中美航线一举扭转了连续6年的亏损,箱位利用率上升到80%以上。公司通过环太平洋网络承运的货物每年达1600万吨,其中第三国货物占一半以上。1986年来,上远公司的货运量每年递增30%以上。环太平洋网络带来的高效率,促进了上远船队运输生产的大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