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藏历新年在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15
第2版(综合)
专栏:

  藏历新年在北京
新华社记者 格来
岁次更迭,万象一新,一年一度的佳节来临了,到处红火,到处热闹,真是“神州逢盛世,歌舞庆新春”。
今年2月15日是藏历金羊年“洛萨”(新年),又是农历辛未年春节。两个节日巧逢在一天,喜上加喜。北京有1600多藏胞,两个节日一起过,欢乐、祥和、热闹的场面盛况空前。
藏历年前夕,中国藏学中心举办的藏历新年联欢会上,在京的老西藏、藏学家、有名望的藏族教授、翻译家、学者、中国高级佛学院的活佛以及藏族中的民族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大学、中学的藏族师生在一起联欢。
早晨藏学中心的大门上挂起了“香布”(藏族的门帘),门前也画上了吉祥的图案。大厅正中贴上了藏文的四个金色大字——“扎喜德来”(吉祥如意),显得特别醒目。大厅的供桌上摆满了鲜花、“卡赛”(食品)和象征好年景的丰斗。一切都像在西藏高原,又像在拉萨。
联欢会上大家一边喝着地道的酥油茶、吃着卡赛和手抓羊肉,一边唱着藏歌,跳着藏舞,说着藏话。从七中全会的新精神,谈到西藏、乃至全国的新形势,海阔天空,还有个人抱负,无话不谈。那种融洽、亲热、兴奋、欢快的气氛更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都说“洛萨桑”(新年好)。
因为大家的心情愉快,都想说说吉祥的话,正好中国藏学中心的总干事多杰才旦代表大家讲了话。他说,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国家“八五”计划的第一年,又是10年翻番致富的头一年,任重道远,意义重大。他希望藏学家们,再接再厉,为祖国的稳定发展、繁荣昌盛多贡献力量。
因为藏学中心的客人大部分是藏学家,一谈起话来总离不开藏学,他们把首都北京说成了40多万少数民族同1000多万汉族老大哥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敬互学的民族团结名城。他们引经据典,从“三皇五帝”、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谈到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而且从北京的两座白塔、香山的昭庙、德胜门外的西黄寺,一直谈到藏族在北京的居民,又从油炒面谈到藏族的酥油糌粑等等,藏学家们越谈越起劲,真像是一次扩大的藏学“研讨会”。
他们讲,据史书载,宋代京城就有200名藏族居民,除了一部分喇嘛外,大部分是朝廷的官员。藏族也任过宰相,那是元代,藏族宰相叫桑哥。
尤其在沿海的保卫战中,如鸦片战争中,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有2000名藏族的战将,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藏族也为皇帝、朝廷做过“帝师”、“国师”,也是在元代,那就是西藏萨迦寺的著名高僧本钦——八思巴。
北海公园的白塔,亭亭玉立,犹如耸立在琼岩仙岛,历史上这是禁地,是皇帝在重阳节登高的地方,也是藏传佛教的喇嘛们做佛事,“祈福”的场地。
据史书记载,香山的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当年乾隆70寿辰,西藏第六世班禅罗桑班丹意西,不远万里,特意来京,为清高宗弘历70寿辰“祝厘”。乾隆为隆重接待六世班禅,特地在北京建造昭庙,在承德建须弥福寿之庙。这两座寺庙全是仿西藏日喀则班禅主持的寺庙——扎什伦布寺建造的,宏伟、壮观,是典型的藏式风格。
为了迎接班禅,北京还特制了油炒面,代替藏族的主食——酥油糌粑。
六世班禅自愿来京后,见了清朝皇帝乾隆。班禅从边疆来到内地,对促进藏、满、汉、蒙等民族的团结和其他民族的团结,对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藏学家们还介绍说,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内用的木料是喜马拉雅山采伐来的优质红松和铁松,厅内铺的藏毯是西藏江孜县卡垫厂的藏族工人特制的,厅内的《格萨尔》、《农牧业丰收画》,全是藏族画家画的,北京植物园内有一种奇异的玫瑰也是从拉萨引进的。
联欢会快要结束时,藏学家们还谈到了中国藏学中心的新成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于1986年6月在北京成立,主要任务是从事藏族社会、文化、经济、语言等各项研究,并组织、协调国内的藏学研究,加强同国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据新华社2月1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