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科技促进养鱼业——日本北海道道立水产孵化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8
第7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科技促进养鱼业
——日本北海道道立水产孵化场见闻
本报记者 班明丽
在日本,主人常用生鱼片款待来客,以示敬重之情。生鱼片多是用马哈鱼、虹鳟鱼、家鲫鱼等名贵鱼切制而成。它的颜色或红如血,或白如玉,吃在嘴里细腻柔滑,大有一嚼即化的感觉。生鱼片堪称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菜肴。
深秋的一天,我们来到日本最大的渔港——北海道钏路港口的鱼市。这里陈列的各种生鱼片及加工后的鱼、蟹,在灯光照射下璀璨耀眼,仿佛是一件件艺术品。
这些水产品质地如此精良,到北海道道立水产孵化场参观淡水鱼养殖后,才知道这原来是日本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开发实用新技术的结果。
主人打开录像机,电视屏幕上映出肥壮的马哈鱼、虹鳟鱼正成群地从大海游回北海道。然而,等待它们的却是捕捞工人的鱼网和养殖人员的宰杀取卵、人工授精。
马哈鱼是淡水鱼,但要在河里生,海里长。每年9月上旬,母鱼游回河里产卵。第二年3月,几厘米长的鱼苗又回到海水里去,经受压力的锻炼,以调整细胞浓度,发育身体。大约4年后,当它们在海水里长到了繁殖期,便会从大海回游到出发时的河里。这时,这些鱼已有五六十厘米长,平均重量3.3公斤,最重的可达6公斤。
目前,仅有57名工作人员的北海道道立水产孵化场通过科研和技术开发,不仅研究提高了鱼的回游量,而且还开发出预防鱼病、保护环境、水质及鱼的精子保存、控制性别等项实用技术,为更多的鱼回游创造良好环境,运用生物工程科学使马哈鱼、虹鳟鱼增产。据介绍,北海道鱼的回游量已由10年前的1%提高到目前的3%。去年北海道放流鱼苗11亿尾,收获3700万尾。马哈鱼、虹鳟鱼产量从几万吨扩大为10多万吨。北海道已经有了7个淡水鱼孵化场。人工授精技术成功率达90%以上。现在,北海道的捕鱼量已占日本全国总量的25%左右,水产品加工量可占33.5%。日本近70%的马哈鱼、虹鳟鱼出自北海道。
孵化场场长敦贺未明先生特别指着一条60厘米长的鱼介绍说:“它叫‘3倍体’,今年7岁”。“3倍体”是不产卵鱼的学名。产卵的鱼一般到产卵期就会停止生长,产卵后因能量耗尽而死去。“3倍体”是在产卵鱼受精时给它加3倍压力处理,使它失去生殖能力,以延长寿命。它们不再游向大海,可以淡水养殖。经这样处理的鱼不但肉好吃,而且在其它鱼产卵期间可以补市场鱼量不足。孵化场人员把“3倍体”通俗地解释为“雌鱼变雄鱼”技术。应用这项技术,人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地决定鱼的性别了。那条“7岁鱼”,是他们1984年最早试验成功的“3倍体”。
北海道道立水产孵化场是一座鱼的科学院。他们开发的技术无偿地向日本国内提供,同时还用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
北海道道立水产孵化场与我国黑龙江省有着友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副场长粟仓辉彦是一位水产学博士。今年夏天,他专程到我国黑龙江省的养殖场讲课,传授淡水鱼孵化技术。他们正在准备帮助黑龙江省兴建的两个水产孵化场,已经列入省科委明年的项目计划。粟仓先生十分友好地说:“中国是很好的国家,国土大,农业不错,很有希望。再有机会我还想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