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坚持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18
第5版(理论)
专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

  坚持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
中央党校教授 高光
在184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年代,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写了一本《贫困的哲学》,设计出一套妄图在保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摆脱贫困的方案,用唯心史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为此写下了《哲学的贫困》一书,批判蒲鲁东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学思想。当代颇有点影响的西方哲学家卡尔·波普,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他自白“这个标题意在暗示马克思一本书的标题《哲学的贫困》”,一语道破了它是反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这本书的观点集中在一点上:断言历史没有客观规律,因而不能预言。波普指责历史决定论是“宿命论的特殊形式”,是“关于历史趋势的宿命论”,并把乌托邦当作历史决定论的同义语,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乌托邦。
人类历史有无客观规律,一直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争论的焦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但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又有所不同:自然界的规律外在于人的活动,是通过自然界中盲目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而社会历史规律则是通过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活动实现的。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波普不会理解社会历史规律既是属人的规律,又是外在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他夸大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认为客观规律会受到主体的影响而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既同历史观中的宿命论、目的论、预成论不相容,又同历史观中的唯意志论、自由选择论不相容。马克思主义决定论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引起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变革的最终根源,从而客观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同时,它决不否认主体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就充分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能动性。选择是主体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历史唯物论所主张的选择论,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即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去进行选择。在事物发展所提供的多种“可能性空间”内进行最佳选择,主体的选择包含在必然性的链条之中。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的主体选择论,把历史看成人们随心所欲的主体自由创造的过程,完全抹煞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这是历史观中的“自由选择论”。
如果从唯物史观来观察问题,那么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从国际条件看,帝国主义的入侵堵住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只是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才给中国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前途,从而使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从国内条件来看,由于民族工业的不发达状况造成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它不能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只有身受三重压迫的中国无产阶级,才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从而使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的肩上。正是这样的国际和国内、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决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决定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选择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宣扬主体“自由选择论”,这是当代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理论。那些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说社会主义是“乌托邦”、“早产儿”,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人,其理论也渊源于此。历史雄辩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日益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绝不是什么“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而是“历史无规律论”的贫困与破产。这也是历史的结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