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示范村”效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19
第2版(经济)
专栏:

  “示范村”效应
本报记者 潘岗 孟西安
关中有句民谚:三九四九,闭门厮守。说的是隆冬季节,庄稼人尽可闭门不出。
然而,这民谚如今在陕西大荔县农村已不那么灵验了:许多农村干部、群众利用冬闲时间外出抓货源、搞推销、办工厂……
一位开着装满麦秸的拖拉机司机告诉记者,这都是县上搞“示范村”引出的新事。
大荔县地处渭北平原,土地平坦,物产丰富。可是农村实行责任制后,不少乡村的集体经济呈现连年负增长,个别乡村甚至出现空虚。村上别说为农民提供服务,就连用一分钱也得向农民伸手。干群关系日益紧张,许多农民也感到日子没有盼头。
县委书记王兆民经过蹲点发现,要使这些村的农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关键是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致力于发展经济。于是,一个在全县各乡建立“示范村”的决定诞生了。
县上首批确定的33个“示范村”,第一年就旗开得胜。这些村不仅村村都有一流的党支部,村干部也都有商品经济头脑,主动为农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1990年,这些“示范村”集体积累平均达76.2万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倍。
“示范村”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朝邑镇新关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村产值连年翻番。在其影响下,这个镇3年办起了造纸厂、纤维板厂等企业近10个。不仅“吃”光了本镇农民堆在地头的麦秸、棉秆,还解决了邻县乡村农民的“卖麦秸难”。过去穷得叮当响、村干部年年“搁挑子”的大寨村,如今村干部越干越顺手,村民说,就凭着他在村上办起的纤维板厂,他想“搁挑子”,我们也不依。
县委农工部主任张金平说,农民是最重实际的。“示范村”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农民哪能不产生急起直追的迫切心理。
据悉,大荔县已明确提出,要在3年内建成100个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