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从小山沟走进大世界——访临澧县修梅乡太平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19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

  从小山沟走进大世界
——访临澧县修梅乡太平村
本报记者 吴兴华
从湘北临澧县县城乘车出发,沿常(常德)石(石门)公路往北,穿过群山,行驶7公里,一幅图画般的景象便展现在眼前:公路右边山坡上是一排望不到尽头的幢幢别墅式的小楼,坐落在公路左山坡上的是一片机器轰鸣的现代化厂房,一辆辆满载生猪的汽车驶进厂门,一辆辆冷藏车由厂里开出。这就是太平村。
敦敦实实、笑容满面的村党支部书记郭大松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指着厂区和一字儿排着的农家小楼介绍说:太平村现有10多个企业,年产值5000多万元。冷冻分割肉、冻乳猪、冻牛肉、脱水菜、食品罐头、猪蹄筋、肠衣、米沙、锑白粉等80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其中30多种产品畅销苏联、美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600多万美元。1990年人均纯收入1460多元。村民盖房、村里给每户补助5000元,现在已有52户建起了别墅式的住宅。郭书记接着说:“记者同志,你可能不相信,几年前,我们村还穷得叮当响哩!”
太平村有171户,751口人,1200亩耕地,还有山地1200亩,水面300亩。过去,村民们守着黄土地,过着“种田只为肚儿圆,养鸡生蛋换油盐”的生活。到198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才150多元。辛辛苦苦干了多年,还欠国家贷款6万元。村民们说:“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们村变了样。”
1984年春节,现任太平农工商实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当时在杉板乡任乡长的吴志泉看到村里的贫困景象,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责任感,萌发了回村带领群众改变贫穷面貌的念头。这年6月,他经组织批准,辞去了乡长职务,回到太平村。他对全村的干部和群众说:“社会主义道路是农民治穷致富的唯一道路。过去,我们没有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富不起来。现在,我们要找出发挥这个优越性的门道。”村党支部分析,太平村一无工业基础,二无地理优势,三无矿藏资源,有的只是土地和剩余劳力。村党支部决定,以农业资源和剩余劳力为资本,带领群众冲破传统生产方式,走出太平村。
1984年6月,他们根据当时国际市场脱水菜走俏的信息,利用当地盛产的大蒜、白菜,办起了脱水菜厂。脱水菜厂当年实现产值30多万元,盈利6.7万元。1985年4月,村里又办起了一座屠宰生猪20万头、库容量1000吨、年产量1.2万吨的冷冻厂。
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太平村人的思想也在不断飞跃。他们办起了农工商实业开发公司。村里实行以工补农,建设起养殖、种植基地,兴建猪舍100多栋。近几年,全村年生猪出栏2.5万头左右;1990年粮食亩产上升到600多公斤;围绕养殖业和种植业,还办起了饲料厂、小畜产品加工厂等加工企业。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近6000多万元,其中食品加工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
商品经济的崛起,使太平村人愈来愈懂得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在智力投资上不惜工本,近3年,拿出45万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免费入学,优厚补贴村里学校教师,还送了20多人去外地大专院校培训,并请专家来村培训技术人员,1988年10月。他们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办起了该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太平分部,32名村民在分部读书。现在太平村有了自己的第一代技术管理人员,全村有1人获得了高级职称,3人获得了中级职称,43人获得了初级职称。
记者在村民家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水磨石地或瓷砖地,都有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提起太平村的变化,村民们都说,太平村能有今天,是村党支部和党员带头带得好。
当年,村里决定办脱水菜厂,建厂房没有资金和建筑材料、运输工具,太平村的干部和党员带头集资。吴志泉将自己准备建房的4立方米木材拿了出来。党员吴志云,花了2.6万元买了一部青岛牌柴油货车,才开了5个月。他二话没说,个体车不开了,连人带车进了厂,为建厂跑运输。群众看到党支部、干部党员带领大家治穷致富,村民们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一下子全村集资4万多元,集物折款2万多元。300吨的脱水菜厂3个月就建成投产,当年受益。太平村的一座座工厂就这样拔地而起。
55岁的村民卢基望家以前打煤油的钱都没有,前几年欠了1600多元的帐。现在,全家6个人在村办企业工作,全年光现金收入就有1.3万多元。如今盖起了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小楼房。他在回顾自家的变化和太平村走过的道路后,感慨万分地对记者说:“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奔头!”
(附图片)
上图:太平村的工厂厂区。
左图:太平村的别墅式住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