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下大力抓农产品流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0
第1版(要闻)
专栏:

  下大力抓农产品流通
本报评论员
流通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的“瓶颈”。领导要像重视生产一样重视农产品流通,各有关部门要像扶持生产一样热情帮助农民解决种种卖难。这是改变当前农村商品流通不适应农业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循环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流通“卡壳”,丰收后,产品卖不出去,或者价格太低,不仅会使农民蒙受经济损失,而且会使农民产生错觉,以为东西太多了,应该收缩生产。一些地方领导或部门也会因此而放松对农业的领导,削弱对农业的支持。其实,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的卖难问题,主要是流通受阻造成的,并不是农产品已经真的过剩了。刚刚开始升温的农业,仍需通过解决流通不畅等制约因素继续加热。
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供应紧缺,人们往往从市场供应来判断形势,认为东西便宜了就是形势好;而不太注意产品积压、价格下跌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这里面的道理其实也不难懂,“要想居民有肉可吃,就得让农民有利可得”——一些市长抓“菜篮子”的体会就点破了这一点。兼顾生产、消费两方面的利益,为使生产者有稳定合理的收入,消费者就得保持合理的支出,向哪一方过分倾斜都会使经济运行产生故障。目前尤其要注意的是防止谷贱、肉贱、菜贱伤农。如果只满足于城里有便宜货,等到生产滑坡了,市场再度紧张起来再去抓流通,那就太晚了。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商品经济中,流通和生产一样必要。过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对生产决定流通、没有生产就没有流通这一点认识得比较深刻。农村经过10年改革,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商品量都大幅度提高,与生产环节相比,流通领域的发展却相对缓慢,生产与流通的矛盾日益尖锐。我们花了很大的气力,好不容易才缓解了农副产品供求之间的尖锐矛盾。千万不能因流通领域改革滞后,使刚刚好转的形势发生逆转。现实要求我们重视流通,积极推进流通体制的改革,以迅速改变农副产品流通受阻的状况,使生产——流通——再生产的经济链条顺畅地运转起来。
搞活流通,要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另一方面培育市场,特别是要有计划地建立批发市场,逐步发展期货贸易,实行产销见面,稳定产销关系。水果、水产连续10年大步发展,可人们很少看到积压,这主要得力于购销体制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在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鼓励各种经济成份进入鲜活产品流通领域,打破了长期一家垄断而又包揽不了的局面。实践证明,解决流通问题的办法在群众中,在实践中,关键是领导干部要沉下去,勇于探索,积极引导,善于总结。
我们期待着各地创造出更多搞活流通的好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