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这是我的古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0
第6版(国际)
专栏:

  “这是我的古巴”
本报记者 郭伟成
哈瓦那街头,在面向着加勒比海波涛与风云的地方,矗立着一块高大的标语牌。上面写着:“我留在古巴。”这是几个月前,发生有人进入西方国家使馆要求移民的事件后立起来的。在访问中,古巴外交部长马尔米耶卡也曾谈起古巴与美国的移民协议。他说,建设社会主义是自愿的。如果有的人想出去,只要履行合法的手续,可以移居国外。古巴虽然是孤岛,但是,毕竟距离美国南端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只有90海里。
不过,人各有志。在短暂的访问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古巴人在自己土地上耕耘与收获的喜悦。
那是在哈瓦那的希内拉发展区,我们访问了刚刚迁入新居的杜尔塞·尼埃贝(这名字的意思是甜雪)。她自豪地说,这漂亮的5层楼住宅是她与社会突击队的伙伴们一起建造的。甜雪离婚后没有工作,原来住在低矮的棚户区,参加了从事地区发展的社会突击队后,不仅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还优先迁入了3居室的新居。买房款是银行贷的,每月拿出工资的1/8还一部分,大约20年还清,房子就归己了。同行的一位美国记者问甜雪,你是否想到过移民国外呢?甜雪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我的古巴。我在这儿生,也在这儿死。”甜雪,只是希内拉区的一个侧影。
一位叫菲菲的黑人妇女,是社会突击队的队长。她解释了突击队的来历。那是1987年,希内拉区的居民自己动手为孩子们建造了一所幼儿园。卡斯特罗主席来视察时,赞扬了这一创造,鼓励居民们自己动手建设新的住宅。于是,社会突击队成立了,其中70%是家庭妇女及其他社会闲散劳力。他们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干边学,为自己建设新居,已先后有8座楼180套住宅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交付使用,目前在建的还有22座楼。建筑材料由国家调拨,银行贷款。建成以后,80%的住宅由建设者分配,其余交给政府。希内拉区就是用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推动了地区发展建设。这一经验推广了,连正在建造的泛美运动员村也采取这种办法,由于大部分建设者都是各单位义务支援的突击队员,大大降低了造价。
我们到达哈瓦那生物遗传技术中心时,已经是夜幕低垂了,但是,实验室里灯火通明。这个中心的科研人员可说是哈瓦那甚至全古巴最勤奋的劳动者了,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工作14个小时。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1986年7月开办以来,他们研制成功了干扰素,广泛地应用于癌症的治疗与控制。他们还成功地取得了乙型肝炎疫苗,通过临床检验后,已经批量生产,并以低廉的价格大批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除此之外,还研制出“艾滋病检测剂”等15种生物制品,为古巴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突出的贡献。中心的400名科研人员,大多数曾经在国外留学或者进修过,既有去过苏联东欧国家的,也有去过德国、芬兰、英国、瑞典、瑞士的,甚至还有去过美国的,但是,他们肩负国家的委托,学成归国了,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贡献给祖国的科研与卫生事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巴的卫生保健事业是拉丁美洲最先进的,某些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除了古巴党和政府的重视外,主要是科研与医疗人员的贡献。他们从条件优越的国外回到加勒比海的岛国,并且矢志不渝地留下来,是因为他们都胸怀着像那位普通妇女甜雪一样的志愿:“这是我的古巴。”
(附图片)
图为哈瓦那市中心的革命广场。 郭伟成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