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挚友的思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0
第7版(国际)
专栏:

  挚友的思念
本报记者 于青
日本文坛巨匠井上靖1月30日逝世,日本各报都在显著位置介绍了他的业绩。前来井上住宅吊唁的人川流不息。
井上靖逝世的消息传到中国。他生前担任会长的日本文化交流协会和井上先生家,相继收到来自中国各界人士的近百封唁电。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亲笔写成的唁电,通过传真发至东京,电文情透纸背:“病中惊悉井上靖先生逝世,十分悲痛。国际文坛失去一位杰出的作家,我失去一位真诚的朋友!井上先生为了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事业献出全部心血,三十年深情厚谊犹在我心里燃烧。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不会消失,中日人民友谊万古长青”。
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朋友介绍,井上靖生前曾27次访问中国,在中国文学界结识了许多朋友。巴金唁电中的“三十年深情厚谊”,也包括井上靖和老舍的交往和情谊。井上靖第1次访华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1957年10月,在北京,他与老舍一见如故。1965年3月,老舍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某次与井上先生闲谈,老舍讲过一个“壶”的故事。“文革”开始,井上靖在一份英文报纸上看到老舍去世的消息,1970年,他以《壶》为题,发表散文,悼念老舍。1977年,巴金读到《壶》文,感慨万千,后撰文《怀念老舍同志》,收入《探索集》中。1980年巴金访日,巴金在欢迎会上提到《壶》文,赞扬井上先生的为人为文。井上靖先生一直主张,文化交流是担负文化工作的人与人的、心与心的交流。他是这一主张的积极倡导者,也是这一主张的完美实践者。
1986年4月,作为日本人,井上靖第一个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井上靖先生获此殊荣,当之无愧,他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以及对世界文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西域小说广受欢迎,很多日本人通过《天平之甍》了解了文化交流的先驱鉴真和尚;通过《敦煌》知道了佛教艺术的宝库莫高窟。井上靖的作品,使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产生了亲近感,投以尊敬的目光。日本人称井上靖是“丝绸之路热”的点火人。同年9月,井上靖在医院接受了长达5个小时的食道癌手术。半年后,他竟奇迹般地开始在杂志上连载长篇小说《孔子》。1989年9月集书出版后,成为当年畅销书,迄今售出70多万部。井上靖一生勤于笔耕,仅小说全集已达32卷,《孔子》是井上靖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与创作《楼兰》、《敦煌》的经过不同,为写《孔子》,井上靖多次到中国进行实地考查,他曾说:“中国历史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若有再生之年,我定去中国埋头创作研究。”
井上先生的丧事简洁朴实。灵柩安放在许多人都熟悉的一楼客厅兼书房内。1月31日,守灵之夜,生前好友们聚在井上靖家里,抚今追昔。好友们记得,井上先生生前有一个想去而未能如愿以偿的地方,就是楼兰。他为大型纪录片《长城》写了一首诗,自己觉得不尽如意,听说想重写。先生逝世前写下20多页有关中国“负函”(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地名)的文章,他计划今年5月访问中国,作一次有关“负函”的演讲。
不知谁提问:先生弥留之际,可能想到什么?一位熟悉井上靖的人说,1988年出版的井上靖诗集《旁观者》中,有一篇《泡桐花》的诗。诗中写到先生食道癌手术后的夜晚,在无菌治疗室的“梦中所见”——中国河南的村庄、河流和盛开的泡桐花。他说,想必先生弥留之际,定会再次神游河南。
举行葬礼时,井上靖身边放着一本小说《孔子》、一本诗集《北国》,还有他生前爱用的钢笔、墨水和稿纸等,与送葬的人们告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