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徽班离京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0
第8版(副刊)
专栏:

  徽班离京以后……
朱铁志
随着徽班进京纪念活动的锣鼓点渐息,都城里留下了不大不小的京剧热。年轻一辈在初步领略了梅、荀、尚、程各派风格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李玉和、阿庆嫂。不少人在反复品味了几出名剧以后,竟不无感慨地说:“没想到京剧这么地道,这么有味!敢情原来都不知道。”
由此我想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应该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对于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建筑祖国文化的宏伟大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婴儿”与“脏水”共存。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首先要做普及工作,使所有公民都在各自的程度上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不论是批判的继承,还是提高转化,都要以普及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妄谈什么“批判的继承”!这就好比根本不知梅、荀、尚、程何人,却硬要大谈什么改革京剧一样,实在荒唐可笑。
然而,我们过去就是做过不少这类荒唐可笑的事情。试想一下,我们喊叫了那么多年“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可是做过多少实在的工作?今天30岁上下的人,有多少人读过“四书五经”?即使读过,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当然,传统文化的无限丰富性远不局限于“四书五经”,但它是基础之一。基础苍白薄弱,何以“批判”?何以“继承”?
确曾有过那么一段恶梦似的岁月,说是“批判的继承”,其实是“批倒批臭”,是要“与传统的东西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似乎谁最能挖祖坟,谁就最光荣。表面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其实是倒了“脏水”,也扔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生长的一代,对传统文化“先天”采取虚无主义态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代价,必然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甚嚣尘上,是所谓“西体中用”,甚至全盘西化思潮的泛滥。他们以“批判”的面目出现,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连同与中国人民有血肉之缘的马克思主义也一同否定。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早已丧失其内在的生命力,必须彻底推翻,以重建师法西方的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尽管这些人明显犯着“唯西是举”的形而上学错误,却指责别人“保守”、“僵化”、“教条主义”。而这种恶人先告状的把戏,竟然可以迷惑我们的青年,使之相信真正的盗贼是捉贼的英雄。
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沉重。深长思之,这些年我们在自觉不自觉地犯着虚无主义的错误。对传统文化如此,对马克思主义又何尝不如此。先天不足的一代在如此导向下,怎能不要么妄听妄信;要么什么也不信,同样是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某种可卑的角色。
“绕”了半天,无非是老生常谈,呼吁对传统文化多做点实实在在的普及工作,不要总在无知状态下空喊“批判的继承”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活动开了个好头,起码使许多青年朋友对什么是京剧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近年来,各地出了一些介绍传统文化的系列丛书,也对弘扬民族文化起了好的作用。据说在我们的邻邦日本和南朝鲜,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不仅大学有,而且中学、小学也有,可以说普及程度相当高。作为吸吮中国传统文化乳汁长大的中国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轻视它,鄙弃它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