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从大城市来到贫困地区 千余人才在衡水建功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从大城市来到贫困地区
  千余人才在衡水建功立业
据新华社石家庄2月21日电 (记者李尚志、侯志义)目前有1100多名来自大城市的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在河北省衡水地区乡镇企业、县办工业和农业科技部门任职。衡水的干部和群众感激地说,这些人是衡水乡镇企业的功臣。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衡水经济的大发展。
大批科技之“鸟”飞到衡水这个贫困地区,这是同地委、行署在发展本地区经济中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1984年,地委作出了开人财之源、借科技之力、振兴衡水经济的战略决策,并相应制订了一整套靠政策请“财神”,靠敬贤留“财神”的措施。在衡水市滏阳河畔,有一处令人注目的住宅小区,在绿树环绕中,三座大楼一字排开。这就是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地委、行署投资几百万元建筑的“招贤楼”。目前,楼里居住着近几年从外地请来的上百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知识分子。“招贤楼”的建立,向全区亮出了地委、行署广招人才的决心。当年,全区就形成了引进人才的热潮。
政治上的关心,生活上的照顾,激发了引进人才为衡水作奉献的精神。冀县冀州镇从北京请来了铸造工程师刘飞雄等两人,开发出的十几个暖气片系列产品,被评为国优产品,建起了河北省采暖技术研究中心。去年又研制出了钢制暖气片,远销欧亚两洲,一年创汇上百万美元。镇里除给他单独盖了小楼,解决了家属孩子“农转非”、就业问题外,还在家门口挂上“功载镇史”的牌匾,并推荐他担任了县政协委员。这位70余岁的老工程师激动地告诉记者:“这里的乡亲们敬我一丈,我用两丈也报答不了他们的深情。我要把余生全部献给冀州镇。”据不完全统计,衡水地区几十种省优、部优以上产品,大多是引进的人才开发研制出来的。
衡水地区在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还注意培养本地区“永久牌”的技术骨干。
为了改变科技推广与普及中存在的“热在县里、冷在乡里,死在村里”的状况,地委、行署决定让科技人员戴上“乌纱帽”。目前全区各市县都推荐选举了科技副市县长、副乡镇长和村科技副主任,从上到下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领导力量。地区还对科技人员实行“开笼放鸟”到基层的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个人搞农田作物承包、集团承包和下乡搞农业技术咨询,对贡献突出者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去年个人和集团承包农田600多万亩,攻克科技难点800多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