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津城爱的热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津城爱的热流
新华社记者 朱玉泉
隆冬时节,天津城乡一片爱的真情。
濒临渤海、背负九河的天津,自古就是水旱码头,“遥通漕运三千里,近集渔盐十分家。”义气豪爽、古道热肠的性情在天津人中代代相传。
——1月7日,《今晚报》报道了河北区9岁小学生马政因父母吵架而有家难归的消息。当天,报社就接到几十个电话。打电话的有工人、干部、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公安干警等。他们都要求暂时收养马政。河北区副区长佟宝生连夜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这个特殊问题。街道办事处干部刘英主动承担了暂时收养马政的任务。街道办事处的同志为马政买来布料和丝棉,连夜赶制御寒棉衣。第一医院和王串场卫生院医务人员义务为马政治病。
——谈锦荣,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知青,命运的磨难使她一夜之间成为天津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1969年冬,22岁的谈锦荣离开天津到河北省定州市吴家村插队。不久与当地农民吴占军结婚。8年前开始,她每天大便10几次,因生活拮据一直没能去医院治疗,一忍便是7年。后来病情越来越重,在丈夫和孩子的央求下,她才到医院检查。去年春天,天津滨江医院确诊谈锦荣患的是直肠癌。她住院3个月,7000多元医药费都是她丈夫在村里挨家挨户借的。
手术后,谈锦荣被转到天津肿瘤医院继续治疗。这期间,她17岁的女儿也出现与母亲相似的症状。诊断结果是直肠弥漫性息肉,处于癌变前期。病痛的折磨,经济的困窘,女儿的不幸,使谈锦荣的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她抱着一线希望给报社写了一封求救信。
谈锦荣的特殊经历和艰难处境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从市顾委委员到个体户,从80多岁的扶杖老人到10几岁的豆蔻少年,纷纷捐款捐物。仅仅7天时间,捐款便达6万多元,粮票近千公斤,还有大量食品和生活用品。
谈锦荣几近冰冷的心复苏了。她说:“也许我活不了太久,我要让孩子永远记住家乡人民的恩德,让他们将来报效祖国。这个社会太好了,我真舍不得离开……”
——天津外语学院英语系的大学生每逢星期日下午在天津图书馆为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英语爱好者义务辅导英语。风雨无阻,寒署假不停,已经坚持了10年。从79级到90级的12届大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
——31中初二年级的学雷锋小分队坚持9年义务照料校内病休教师刘承誉。不论酷暑还是严冬,从未间断。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这项无偿的服务却一届一届持续着。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一位安徽客人谈到他对天津的印象:“天津人指路往往语尽其详,不仅指点,甚至带领,并且引以为快,好像天津人的心气儿特别顺。”
透过天津城诚恳友爱、宽厚祥和的桩桩件件事实,人们似乎看到了千万颗热情跳荡的心汇成了爱的热流,在全市流淌……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