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了解社情民意 关心群众冷暖 广州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干群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3
第4版(要闻)
专栏:

  了解社情民意 关心群众冷暖
广州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干群关系
本报讯 记者孟晓云报道:“民主渠道越多,干群关系越好”,广州市委书记朱森林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经过多年实践,广州市建立了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民主渠道,形成了联系群众和了解民情的座谈协商、批评建议、咨询论证、监督“公仆”的社会系统。人们称赞这些民主渠道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群众冷暖喜忧的“传感器”、为民排忧解难的“催化剂”。
广州市委、市政府注意疏通和拓宽领导机关与基层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他们建立了以市长专线电话为中心的联结区,县、局、总公司的专线电话网络;建立“市长专邮”,编印反映社情民意的《每天快报》、《群众之声》;召开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坚持市领导接访日;实行老百姓“评官”(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和基层评议机关、市民评议服务单位的制度;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市领导在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设立的专栏和开辟专题节目中回答市民关心的问题。近两年来,还发展到以“沟通社会各方,共商市政大计”为目的,由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各界市民代表直接恳谈。
为鼓励市民参政议政,市政府专门设立“优秀建议奖”,颁发“热心参政议政好市民”荣誉证书。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中,广州创造了许多群众参政议政的形式,如开展“假如我是市长”、“市长参谋”的民间活动,有6000名“假市长”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同市长们议政;成立半官半民的“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联合新闻媒介就一些涉及市民切身利益、关系两个文明建设大计的问题,先后开展了“为振兴广州教育献良策”、“住房改革千家谈”、“社会治安千家谈”等活动。这些参政议政的研讨活动,使更多的市民有参加民主实践、接受民主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一些街道还开辟“老人论坛”、“回音壁”和“居民心声站”,使群众有倾吐心声的地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