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京味电影的佳作——看《老店》感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3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京味电影的佳作
  ——看《老店》感言
王云缦
青年编导古榕的处女作《老店》,称得上是部新出现的京味电影的佳品。
选材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近百年前一段创业史的《老店》,将古老的故事拍出了新意,其创作构思和立意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影片在人物、人际关系、习俗、细节等方面,都极力寻求其逼真性,即便像保存了多少年的全聚德创业时的旧照片,也注意将它作旧和还真。但,编导的本意并非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透过真实的历史生活外貌,挖掘出那些能与今人以某种情感共鸣和思考启发的东西。影片采用一位现代女性重访先辈的结构形式,这不仅易于将那段历史故事拉近到现代生活之中,而且更是为了以一种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艰辛创业史。影片这一独特视角,使它在选择那段生活的纵横面时,能从若干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情节表象背后,发掘出某些深层的含义。如:全聚德和另一家饭铺的真假货色之争;全聚德从闷炉改为挂炉烤鸭的革新历程;杨明全为了竞争,严格管教,以至一名伙计身亡的情景等等,这一系列情节,自有其独立的含义,而贯串和映照起来看,却又给人以这样的启示——唯有革新,唯有恪守信义,唯有立足于优秀民族文化基点之上,方有出路和前途。
《老店》较好地做到传统与创新,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的结合。影片明确以“融合派美学”作为追求目标,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这不失为电影创作上一条可行、有创新价值的路子。如它的结构方式,显见打破了传统的情节模式,引人进入哲理层的思考;但在总体上则又将这种富于现代文学性的人生探索,隐藏、贯串于一个通俗性、戏剧性的传统故事框架之中,使大多数观众不会感到有某种疏离感,隔膜感。片中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都处理得颇有观赏性和人情味,像杨明全、玉环嫂、田顺之间的感情纠葛,徐徐道来,入情入理,使人物增添了色彩,又颇能吸引众多观众。特别是徐松子饰演的玉环嫂这一不幸而深情的女性形象,很能赢得大家的同情和关注。她的种种遭遇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旧北京的底层生活,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的。除这些中心人物之外,其它如孙铁杆几次摆弄烤炉鸭的绝活,吴一勺在伙房玩蟋蟀闹出一大堆笑话等场景,都拍得有声有色,热闹好看。电影作为一门大众化艺术,不可忽视它的观赏性,但这不应是和其它方面割裂的,而是应该和可以取得较好统一的。
制作比较严谨,也是《老店》成功的原因之一。电影是综合性、集体性的艺术,这便格外需要艺术和制作上的完整美。令人焦虑的是,当今中国电影的整体素质确有日见下降的趋势。客观原因众多,而创作者的草率马虎却是主因之一。《老店》由老、中、青三代电影艺术家合作,配合默契,大体上达到了经得起推敲的地步。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比如剧作的总体构思,人物形象的把握,导、摄对镜头的运用等,都是比较精心认真的。像全聚德新开张时,那一组伙计送菜下楼,由二层快步通过楼道,又急速自如下楼,才进入客厅的长镜头处理,便拍出了一种气势,一种氛围,热闹的开业景象配以吆喝声、脚步声,一气呵成,淋漓尽致。牛星丽演的孙铁杆,由于刻苦向生活中的烤鸭师傅学艺,操作起来有板有眼,功底扎实。即便是一些细节,如玉环嫂那满挂在屋上角的一溜新布鞋,由做鞋、雪地量鞋、送鞋的几次反复,渲染了她和田顺的内心情意;如玉环嫂的有病男人始终没有出场,而运用窗户内的剪影处理,点出了他终于上吊而死的悲剧下场等,都是花了心思,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的。在全片中,除了那位“洋”小姐的处理比较疏略、意念化之外,大体是达到了不易多见的整体艺术水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