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让“锦鸡儿”展翅——伊盟从实际出发建设草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4
第2版(经济)
专栏:

  让“锦鸡儿”展翅
——伊盟从实际出发建设草原
本报记者 傲腾 张铭清
内蒙古伊克昭盟盟委书记陈启厚向我们介绍植被建设的情况时,窗外漫天飞雪。“真遗憾,你们来的不是时候,8月,才是内蒙最好的季节哪!”
可是,我们驱车经东胜市去伊金霍洛,沿途看到的是挺拔的钻天杨、抖擞的柳树枝,山坡丘梁上那簇簇柠条,丛丛沙蒿,构成了抗风防沙的骨架,编织成高原植被的方阵,以顽强的生命力使银装素裹的鄂尔多斯高原平添了勃勃生机。比之8月的旖旎,腊月的伊盟似更能显示出人们与大自然抗争的风貌。
草原是荒地吗?
在1958年大跃进和“以粮为纲”喊得震天价响的年代,伊盟耕地面积从400多万亩扩大到1004万亩,结果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农牧业两败俱伤。而十年“文革”又重蹈开荒种地、毁林毁草的覆辙,农牧业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回忆起这段往事,老副盟长王玉真感慨万千:这两次大开大种,都是视草原为荒地,不符合牧区的实际嘛!我们这里是沙质土,开荒等于毁草原,人与牲畜争食,结果人畜都没得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伊盟人民认识到,植被,不仅是生产条件,更是生活条件,事关人的生存,植被建设是伊盟最大的基本建设。1979、1980年,伊盟在农村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在牧区实行牲畜作价承包到户、草原承包、定额提留的畜草双承包责任制。从此,草原再也不是荒地了。
要名,还是要实?
伊盟开展以治沙为重点,大力种草种树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树、草、柠条)五小(水利、流域、草库伦、经济园林、农机具)”为内容的植被建设方针,对“五荒”(山、沙、沟、坡、滩)实行以户承包。
1980年,盟行署、盟委还专门作了“关于大力建设以柠条为重点的人工草牧场”的决定。偌大一个盟的党政机关专门为一个“柠条”郑重其事地作了决定,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呢?
柠条,学名锦鸡儿,是一种灌木。可它是山羊和骆驼的主要食品,又可算是牧草。它耐旱、抗寒、繁殖快,是适应当地植被建设的优质品种,谁知这一“两栖性”的优点反倒成了它的不是。林业部门传统的统计方法是,灌木不能统计在造林数里。畜牧部门当然更不把灌木计入草场面积。因此,种柠条被视为“不务正业”。
究竟是为了统计体现成绩放弃柠条种植呢,还是从实际出发讲究植被建设效益呢?伊盟选择了后者,这就是他们郑重其事地作出决定的由来。
伊克昭盟采取先上灌木后上草的“灌草”结合和“草灌乔”结合的办法,在1400多万亩的造林面积中,1100多万亩是灌木。比起乔木,灌木虽然经济效益低,但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明显高于乔木。如今,全盟柠条保有面积达1050万亩,人工种草保有面积958万亩,植被覆盖率达46%。沙漠地带,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近3年,全盟牲畜头数都稳定在600万头以上,农业连续获得丰收,粮食突破了前十几年一直在两、三亿公斤徘徊的局面,去年达4.64亿公斤。
多与少的辩证法
当伊克昭盟种粮面积达1004万亩时,粮食产量只有2亿多公斤,可在减少到320万亩时,粮食产量却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4.64亿公斤。伊盟人民明白:这320万亩耕地,拥有各种水井10万多眼,保灌面积达124万亩。近2年,伊盟以每年打井一万眼,新增10万亩水浇地的速度发展。在丘陵沟壑地区,正在改造建设100万亩沟塔下湿地。显然,这320万亩的质量是1004万亩无法比拟的。耕地只有原来的1/3,粮食产量却增加了1倍,这多与少之间,不是很可以悟出一些道理来吗?
1990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来伊盟视察,他听了伊盟盟委书记关于植被建设的汇报后,赞扬伊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找到了“林木为主,多种经营、走生态农业、牧业良性循环”的路子。当伊盟盟委书记陈启厚同志表示,要把总书记的指示向伊盟全体人民传达,并认真贯彻时,江泽民同志拍着老陈的肩头,亲切地说:这不是我的指示,是你们伊盟人民的创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