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织女”新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侨乡纪行

  “织女”新篇
本报记者 聂传清
被人们称为“织女”的莫桂莲,是广西侨乡岑溪县一位归侨妇女。
她带领我们参观了南侨工艺厂最初的厂房,一个不足八百平方米的简陋仓库。她是从这里起家的。问她现在的厂房有多大?
她说:“正式厂房只有三千多平方米,竹芒制品编织车间散布在岑溪县的九个乡镇三千多个农民家庭的厅堂里,远的到了广东信宜县。”
南侨工艺厂刚投产时,只雇了二十多个固定工和一百多个日工,担负着从按样编织、半成品加工到上油染晾晒、包装调运等加工销售业务。由于客商订货合同纷至沓来,工厂应接不暇,独具慧眼的厂长莫桂莲就大胆地开辟了一个“大编织车间”——南渡镇的千家万户。
“南侨”所在的南渡镇是岑溪县的“竹织之乡”,精通编织手艺的人遍布村村寨寨。莫桂莲把客商需要的各式各样竹芒制品的样品分发到附近乡村的农户,让他们按样编织,待做好后再收购回来作精加工处理。一厂兴,万家旺。南渡镇的一千多个住户,编织收入大都占了家庭收入的一半,有的甚至以此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归侨林典模一家三口,每月收入加工费七百多元。
莫桂莲的丈夫梁富有评价妻子说:“自从办起‘南侨’,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莫桂莲六岁随父母从马来西亚回到故乡南渡,多少年来过着勤俭的生活。眼前的她,仍是那样平凡,平凡得像当地山上随处可见的芒草一般:剪一个“椰子头”,一身灰色衣服,皮肤黝黑粗糙,操一口当地土语。但神情中的镇定、成熟明显地告诉人们,她已不再是那个在电梯前不敢举步的乡下女人,不再是与客商打交道时只盯着鞋尖看的家庭妇女。
一九八六年,“南侨”在农田包围中崛起,但产品要打入国际市场并非易事。“这多亏了海外的亲友帮助。”莫桂莲在马来西亚的姐夫也从事竹芒编织生意,一听说桂莲办了个编织厂,马上四处奔走,多方联系,使“南侨”一下子销路通畅。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就这样走出了家门,走入了国际竹芒编织市场。几年来,“南侨”生产的竹芒制品达五百多种,销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二百多万美元。
近年来,莫桂莲先后出资几万元,帮助家乡发展教育和开展体育活动。对公益事业她是一掷千金,但在生活中却非常“小气”。腰缠万贯的莫桂莲每天家里家外忙得团团转,却不敢奢想请个保姆帮忙;三天两头有客商洽谈业务,她总是自己动手在家设便宴招待客人。面对别人的不解,她说:“勤俭办厂、勤俭持家有什么不好?再说,我喜欢这样,事业充实,家庭生活充实,人也活得充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