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经济体制改革12年获突破性进展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成就 传统体制弊病尚未消除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7
第1版(要闻)
专栏:

  经济体制改革12年获突破性进展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成就
传统体制弊病尚未消除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连西、新华社记者张锦胜)据国家体改委提供的情况表明,我国历经12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使我国原来同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许多方面来看,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最大的时期。
据介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9年以来,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坚持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了城市集体经济和农村的乡镇企业,适当发展了个体、私营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改变了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这一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发展经济、方便生活、安置就业等,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合理改革了公有制经济单位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的经营形式。在农村,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逐步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集体经济找到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组织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按照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初步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在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方面有了一定进步。
——在坚持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改革了价格管理体制与形成机制,逐步发展了各类市场,初步发挥了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时,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方式有了调整与改进,经济、法律手段的运用开始受到重视,经济运行的活力有所增强。
——在坚持中央政府必要的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财政、金融、计划、投资等方面的改革,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在力求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步和地方特色的发挥。
——在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适当采用了其它分配形式。注意把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共同富裕的原则结合起来,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都有了迅速发展。传统的半封闭型经济开始向积极利用国际分工、国际交换的开放型经济转变,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
12年的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统计表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率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从1978年到1990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年递增8.8%,显著高于1953年到1977年每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1990年的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比1978年提高了1.1倍,平均每年提高6.5%;比1953年至1978年平均每年提高2.2%要快得多。城乡居民住房紧张的状况有很大缓解。1990年的人均居住面积同1978年相比,城市从3.6平方米上升到7平方米,农村从8.1平方米上升到18.5平方米。与此同时,改革使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变。以农轻重为例,农业基本保持了原有比重,主要生产中间产品的重工业比重缩小,主要生产最终产品的轻工业比重扩大;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中,第一产业基本维持原状,第二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经济的地区布局也有所调整,原来那种内地单纯提供初级产品、沿海主要搞加工的局面有了一定改变。这些变化,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
国家体改委在对以往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适当评价的同时,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事业,已有的改革还远未实现传统体制向新体制的转换,也就是说,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病尚未消除,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远未建立起来,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据分析,当前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机制仍不合理,产权关系尚未理顺,政企职责分开、“两权”适当分离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同时,企业内部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稳定;外部经营环境存在着不平等、不合理,严重影响着经营者、劳动者积极性的正常发挥。二是许多产品的价格依然不合理,市场机制仍不健全。三是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形成,原有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办法仍广泛存在。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