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郑洞国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27
第4版(要闻)
专栏:

  郑洞国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向著名爱国人士郑洞国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郑洞国同志是因病于1991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的,终年88岁。生前他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
郑洞国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李先念、邓颖超、聂荣臻、王首道、刘澜涛、肖克、程子华、习仲勋、朱学范、周谷城、严济慈、荣毅仁、费孝通、孙起孟、王任重、方毅、谷牧、康克清、胡子昂、孙晓村等同志送的花圈环放在礼堂四周。在低回的哀乐声中,宋平、秦基伟、丁关根、雷洁琼、洪学智、杨静仁、周培源、王光英、赵朴初、屈武、马文瑞、程思远、钱正英、侯镜如等,以及全国政协在京常委、部分在京委员,民革中央、黄埔同学会、中央统战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等单位的负责人及郑洞国生前友好400余人,向郑洞国遗体鞠躬致哀。
送花圈的还有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民革中央监委、黄埔同学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湖南省党政部门等单位。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黄埔会)”及台、港、澳海外有关单位、生前友好也发来唁电和送了花圈。
郑洞国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光明和进步的一生。他走过了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程,得到了光荣的政治归宿。这位1903年出生在湖南省石门县的爱国人士,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一出校门就参加了东征和北伐。
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1933年,他就以国民党中央军第十七军二师四旅旅长之职,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战役,与日军浴血奋战,给日军以重创。“七七”抗战爆发,他又首先率第二师参加了平汉路保定会战。1938年3月,郑洞国率第二师参加徐州会战,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战功显著,升为第九十五军军长,后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底,郑洞国任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编十一军(后改为第五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次年12月,他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指挥荣誉第一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同日军血战20余日,迭克要点,并两度攻入昆仑关。昆仑关战役后,郑洞国升任新编第十一军军长,旋改任第八军军长,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并担任宜昌以西,宜都以北沿长江一线防务近两年之久,多次击退日军进攻。1942年秋,他率部配合战区主力反攻宜昌,歼敌甚众。1943年春,郑洞国被派赴印度担任新一军军长,后升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副总指挥,为收复缅北及支援整个缅甸战场作出了贡献。
1946年,郑洞国被派往东北担任军职。1948年,在辽沈决战的重要时刻,郑洞国脱离国民党阵营。
建国以后,郑洞国同志历任水利部参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同时,在民革第五、六、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参加政协活动和民革的领导工作,坚持不懈地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近年来,尽管他年老多病,仍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勉力参加各项活动,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郑洞国同志一贯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真诚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认为这是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近年来,他接待了不少从台湾和国外来访的故旧袍泽,向他们介绍情况,解释政策,帮助他们消除疑虑,增进了解,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