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背靠内地 面向港澳 发挥优势 放开搞活 广东畜牧业汇入国际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1
第2版(经济)
专栏:

  背靠内地 面向港澳 发挥优势 放开搞活
广东畜牧业汇入国际市场
本报讯 记者凌志军报道:每天数万只良种肉鸡从四面八方汇集于顺德县北滘镇中外合资的现代化肉类加工厂,经过无菌生产线屠宰、脱毛、分割、包装,然后装船装车,运往港澳、日本、欧洲。这是广东省畜牧业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的一个缩影。
广东省畜牧产品的出口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至目前已占有港澳市场70%的活禽和75%的鲜奶,1990年全省畜牧产品出口创汇4亿美元,为1978年的12倍,其增长速度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前茅。
广东畜牧业的大规模出口有一个重要前提,即通过大规模引进使自身获得改造。记者近日从粤北山区到珠江三角洲,访问9市县,看到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已使广东畜牧业的生产过程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观。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在3方面:一是良种,二是饲料,三是产品加工。良种的引进仅在猪和禽这两方面便多达上百种,如今畜禽的良种普及率已达60%。饲料业和加工业则是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使其规模化、自动化和国际标准化。如今广东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品饲料生产体系和技术最先进的畜产品加工业。
改造使广东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大幅度提高,生产周期长、出栏缓的状况已经扭转。一个例证是生猪。10年前,广东出口肉猪的质量为全国倒数第一,现在出口生猪的头重、瘦肉率和售价均为全国第一。最近10年来,广东生猪的饲养量只增2成多,而猪肉产量则增长2倍,因为商品猪的出栏速度增长了一倍半,“长命猪”变成了“短命猪”。
广东毗邻港澳,在地理上明显具有对外开放的优势,且有内地省区不断输入的粮食为后盾,这些都是其畜牧业迅速汇入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但广东努力建立起开放搞活的大环境,是畜牧业得以迅速转为外向型的根本原因。
广东畜产品购销的部分放开始于80年代初期,以后经过一些波折,至1985年全面放开,一度引发价格上扬。广东各级政府和群众顶住了市场的压力,继续深化改革。近几年,市场价格回落,趋于稳定,价值规律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已不再惧怕市场,并且根据市场的供需起伏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市场持续稳定地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生产。
广东畜牧业的脱胎换骨,并不意味着全面洋化。它在饲养和销售两大环节仍保有自身的特色。这两方面仍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而国家、集体则依靠自己的优势,以大量引进来改造良种繁育、饲料业和加工业。这就把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的农户经营方式结合起来,因而大大提高了农户生产经营的规模和水平。1990年,广东省畜牧产品中,由农户饲养和运销的部分均占80%以上。在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年产几十万只鸡,或是几千头猪的饲养专业户,随处可见。运销专业户骑摩托成群结队,驾小舟首尾相接。小农户在市场机制的组织和现代技术的背景下连接起来,形成大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