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社会生活的聚光镜——读章永顺散文集《春天的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9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社会生活的聚光镜
——读章永顺散文集《春天的风》
许评
从一定意义上说,散文是一种直接或间接抒情的美文,是以“情”和“美”为特征的雅文学文体。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美,必动于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他们这里讲的是一个意思,诗文必须有“情”,尤其是,应把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看做散文的灵魂,散文的血脉。问题是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越是抒发个人的真实感情,其差异愈加明显,创作主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气质、性格和人格力量,必然贯注于散文作品之中。
那末,章永顺同志在《春天的风》中,所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呢?峻青在为这部书写的序言中说:“他有对时代的敏锐感受,对生活的强烈热爱”,“他身边一些常见的事物,都是那么可爱,那么充满了美,充满了诗意。”诸如《风筝》中,写的是“一个个红领巾将自己辛勤的劳作送上高空”,所抒发的是“带着希望的异彩”的“闪耀着熠熠前景”的感情。《摇篮曲》是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开拓了辉煌的东方文明”,“八十年代明媚的春光里”“大河两岸,瑶华瑰奇”,抒发出“承黄河母亲的恩泽”之情,“浮游在人们希望的心底”之情。《曲曲小巷》通过对儿时的回忆和细微的现场描述,反映了旧社会“生活的重负没有把他们压弯”的铁匠、弹花匠小手工业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办起铁工厂和弹花厂的大专业户的变化,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方针政策的威力。
章永顺散文所抒发的“激情”,是从他“永远向往”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观念”的“心灵中激发出来的一种热情”。这种“自我”的“热情”或“激情”,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是交织在一起的,创作主体的赤子之心同博大精深的爱,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情”既是真挚的、纯洁的,又是无比高尚的。这就是章永顺散文直接或间接抒情的艺术特征,也就是《春天的风》这部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在。
章永顺散文中的感情的波澜,同时代前进的步伐融而为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他的感情不仅是从生活中来,而且敢于和善于正确地干预生活,向读者“捧出一颗赤诚的心”。他战斗在社会生活的“第一线”,面对现实,直面人生,触摸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正面也有反面。他熟悉处于变革时代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的思考和追求,所以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懂得在这多色彩的生活面前,散文作品应该怎样提出人们关心的问题,怎样揭示矛盾,以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正确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因而他的散文题材极为广泛,具有广阔而深远的艺术分量,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的聚光镜,他的不少篇散文堪称文学战线上的轻骑兵。他于1990、1991年同是发表在《人民日报》又为《新华文摘》转载的散文《重返佃户村》和《烟都依依》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
章永顺同志的散文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使作品的抒情性同知识性熔为一炉,自然而然地通过介绍知识抒发感情。在一篇200字的散文诗《风筝》中还引用了“春秋公输般削竹为鹊”和“楚汉相争垓下上空飘风筝”的历史掌故。《泉城情思》以泉城的市树柳为线索,溶进有关泉城柳的诸多具有诗情画意的历史掌故。《静看檐蛛结网低》一文不仅通过抒情介绍了有关蜘蛛等昆虫知识,而且阐释了丑和美的辩证的哲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