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为了一个心愿——“我们的时代”诗歌音乐晚会拍摄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2
第8版(副刊)
专栏:

  为了一个心愿
——“我们的时代”诗歌音乐晚会拍摄散记
景卉

众口难调,百家饭难做——不论做什么事,要想同时满足众多对象的需求,都不免会有这种苦衷。如今,电视晚会成为节日期间几亿人共同收看的节目,制作者的困难可想而知。
明乎此,不妨把饭菜分做几桌,让人们各取所需。当通俗娱乐节目颇为风行的时候,一台精巧、雅致的节目,或许能迎合另一部分观众的兴趣。本着这种初衷,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与人民日报文艺部合作主办了《我们的时代》诗歌音乐晚会。这台节目将在明天晚上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著名的诗人、学者,杰出的演员,优秀的音乐家,人才济济,高朋盈座。他们当中有李瑛、袁可嘉、王世光、林连昆、李雪健、周正、肖雄、吕中、赵奎娥、陈宝国、濮存昕、石叔城、姜嘉锵、梁大南、王秀芬……主办者力图以一流的艺术表演支撑起这台晚会。拍摄前,晚会的主持人——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苏民对大伙交待:“这是一个小型的文艺沙龙。参加者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节目贯穿在大家关于艺术的倾心交谈与切磋之间。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地谈论自己的见解,要形成一种‘谈心’的气氛……”节目策划人之一安仲凯及导演景春寒、徐小卉通过场景的设计和镜头的组接,准确地把握了晚会的基调。

诗歌与音乐是这台晚会的主要内容。为了使它们有机地融合一体,晚会的编导专门就教于参加晚会的几位音乐家。在中央乐团小提琴首席梁大南家里,主人与他的三位弦乐四重奏伙伴及钢琴家石叔城,悉心体会每首诗的韵味,然后逐一选定适宜的配乐曲目。诗和音乐毕竟是相通的。丰厚全面的艺术素养使他们对此得心应手。晚会上,朗诵者和着悦人的旋律抑扬顿挫,诗的意境也更进了一层。
正是由于参加晚会的人们都是能够“触类旁通”的艺术家,才使得这台节目水乳交融,进展如行云流水。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只要创作者认真、娴熟地运用它。近些年,朗诵艺术被日趋冷落。但是,作为表演艺术的一项基本功,它在一些优秀的演员那里依然受重视。
晚会上有一首诗,在朗诵上不大容易处理,编导把它分派给林连昆。
当林连昆把他炉火纯青的技艺,在这首诗上酣畅淋漓地发挥出来,拍摄现场的所有人员,禁不住给以热情称赞。你不能不佩服这样的演员,他能把这首理念较强的诗,梳理得感情层次如此分明;那运气、吐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良好的功力。他使你相信,真正的艺术魅力永存。他又使你无法相信,这是他第一次表演诗朗诵。
周正是位朗诵经验丰富的演员,他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把朗诵的基调驾驭得不瘟不火,恰到好处;陈宝国、赵奎娥夫妇是很有表演才能的演员,他们在镜头前自然流畅、丰富细腻的表演,为那首《中国的微笑》提供了很好的注释;李雪健,时下最引人注目的影、视、剧“三栖演员”,将要朗诵的是一首句子冗长、形式独特的诗。他聪明的意识到,只有在气质、性格上表现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征,效果才会最好。他为自己设计的一组动作令人叹服。
每个人都认真琢磨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尽力施展自己的艺术特长,如此而使得晚会上每一个亮相者光彩照人。
(附图片)
在“我们的时代”诗歌朗诵会上,赵奎娥、陈宝国正在表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