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改变“三不” 搞活有望——谈启动农村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3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纵横谈

  改变“三不” 搞活有望
——谈启动农村市场
本报记者 潘岗
10年改革,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平均每年以18.9%的速度增长,高出城市2.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1.6%。然而,从1989年下半年起,农村市场似乎跌进了冰窖:1990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而县和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下降2.4%。 
农村市场怎么了 
的确,农村市场的急剧变化,虽说有全国性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但城市市场早在去年五六月份便开始回升,而农村市场半年后方才“苏醒”。去年后3个月,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15%,已初步摆脱疲软;农村市场仅增长4%—6.7%,仍在低谷中运行。今年1月份,县和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5.8%,低于城市增速4.9个百分点。
农村市场持续疲软,流通渠道不畅,工业品不适销对路都是重要原因,农民增产不增收则直接抑制了农村购买力的增长。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农业获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比上年增长3.4%的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下降1.6%。199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再创历史水平,但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商品性支出价格上涨因素,仅仅增长1.8%。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表的第一号统计报告也证实:去年有些地区“农民收入有所减少”。
在“三不”的背后
农村市场疲软,原因错综复杂。在农民增产不增收、流通渠道不畅、工业品不适销对路这“三不”的背后,还有何原因呢?
近两年的农业丰收,农民是作出奉献的。去年,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扬,市场农产品除棉花外,价格却普遍下跌。元旦前后,陕西、河南等地玉米每0.5公斤市价仅0.21—0.23元,比国家保护价还低;南方一些省区,大米每0.5公斤跌至0.50元以下。江苏徐州市郊一农民运了两麻袋大蒜进城卖,见一麻袋卖了不到2元钱,气得把另一麻袋大蒜倒进了河里。
农副产品价格下跌,各种摊派却不见少。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1989年,农民人均负担仅村提留和乡统筹两项,就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7%,如加上其他方面的负担,约占人均纯收入10%以上,超出了国务院规定限额一倍多。
即使这样,许多地方设关卡“热情”不减。某省前几年农副产品“大战”时,规定47种农副产品不准出省;如今工业品“战幕”拉开,除规定20种农副产品仍不能出省外,又增加了诸多工业品不准入省的规定。某地前几年规定非粮食部门经营粮食,需交财政“市场负责费”,去年当地粮食丰收,粮食部门出现了“收不进,存不下”现象,但此令“依然有效”,使得其他渠道退出粮食经营,粮农叫苦连天。
另外,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供销社经营艰难,资金紧张。城市市场降温后,不少工厂、商业批发部门想去农村“卸肚子”。面对工厂、商业“先卖货、后付款”的吸引,一些供销社便充任起城市冷、背、呆、滞商品的代销窗口——不是农民需要啥经营啥,而是城里积压啥经营啥了。
启动,需要各方合作
我国11亿人口,有8亿在农村。农村囊括了全国60%的购买力,是我国市场的主体。
农村市场的持续疲软,直接牵制着全国市场难以恢复正常;而农村市场在疲软下供求信息出现的“失真”,又给正在进行的工业结构调整,造成了方向选择上的困难。一种说法似乎不无道理:启动农村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开拓农村市场,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工、商、财、税、银行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种种迹象表明,启动农村市场有困难,但也有机遇。首先,疏通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视。继国务院去年11月发出《关于打破地区间市场封锁,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的通知》后,去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又发出通知,明确将千方百计解决农产品卖难、使农民增产增收列入今年要抓的6项工作之一,并规定,发展多渠道流通,“撤销所有滥设的关卡”,“纠正各种地区封锁、分割市场的行为”。前不久,国务院生产委员会在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又和商业、轻工、农业、银行、物价等部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的通知的意见。
相信随着这些文件的下达、贯彻,农村流通渠道可望转为通畅,农民也将从中得到实惠。其次,正在开展的“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各个部门都在憋着劲儿抓质量、抓品种,这也必将增加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一年多市场疲软的考验,农村供销社也积累了在“多渠道”并存情况下,如何通过服务农业,开拓经营,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作用的经验。
潜力与压力同在,困难与机遇并存。我们相信,只要各方合作,抓住机遇,开拓经营,启动农村市场就大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