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计划支撑下发育出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6
第5版(理论)
专栏:

  计划支撑下发育出市场
陈元
编者按: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再一次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要求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这是已为十年来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在全党已形成广泛共识的原则。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结合和能不能结合的问题,而是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怎么样才能把两者结合得更好的问题。
我们的理论要前进。我们现在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不能说都搞成了,但作为一种构思、一种理论原则,是新东西。至于“怎么样才能把两者结合得更好”,则可以说我们仍然处在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过程之中,我们的理论要继续前进。
半年来,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一课题,本报已发表了吴树青同志的论文《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两个问题》(见1990年10月5日第七版)和高尚全同志的论文《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见1991年2月8日第五版)。今天,我们向读者再推荐陈元同志经过几年探讨提出的这篇研究报告。这三篇文章在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这一原则上是一致的,而在论证“怎么样才能把两者结合得更好”这一方面则各有独到之见。这些独到之见,对于推进对“结合”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是有益的,可贵的。
我们欢迎读者对这三篇文章给予评论。来信来稿请寄本报理论部。
已往有关计划与市场的讨论,一些观点自觉或不自觉地是从一种理想的状态出发,以为只要把某类完美的经济模式建起来,就会使我国经济和谐地运转。这种思维方式之所以流行甚广,甚至对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战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历史和国际背景的。8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平稳发展,技术进步加快,他们故意将这完全归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成果。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与发展上,却面临着徘徊局面,这又进一步使一些人更加确信,只要完全依靠自由市场经济,就可以毫无困难地摆脱困难。这包含着对市场的迷信,同时,又是将西方经济中的现代市场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简单地并列比较。以此来讨论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自然会陷于二元论的结果。此后,在内外压力下,又发展到企图完全用市场来取代计划的理论和实践的倾向,其后果是众所周知的。这里需要指出,那种从相信市场的神话出发,用理论来剪裁现实的方法是根本错误的。科学的态度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针对现实经济中那些最主要的矛盾,来考虑问题,理清思路。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我们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经济交往的同时发展成为不依附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独立经济大国。这个目标就从根本上规定了我们的发展道路。这不同于小国所走的道路。小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脆弱。而我们却始终要保持并发展完整的、较为先进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实现这一目标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鲜明的产业政策。目前我国市场发育水平还不能完全独立承担起实现这些战略与政策的重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资源约束的力量仍会相当强烈。这种资源约束的存在,还植根于我国人口众多,许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占有资源很少的基本国情。单一的价格信号,还保证不了复杂的资源分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需求约束也迅速增强。这两种约束会交织并存,但并不可能像某些同志所期待的那样,出现以需求约束完全替代资源约束的状况。资源约束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最终会受到某些基础短线部门的制约。比如,当前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棉花、油料等)的发展水平,对就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工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约束力量;上游产业对中、下游加工业的制约。进出口能力及外汇储备,对于提高国际经济的参与程度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等等,也都构成明显的制约。同时,前年以来出现的大面积的市场滞销,又表明需求约束的力量已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已具有显著的宏观意义,而且今后会更加强化。
这样,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表现为通常所说的短线与长线之间的联系。在这两者之间,显然是短线居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它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运行、优化发展的基础根系。要解决长短线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里确定和保持它们之间的均衡,就要有一种最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作为不同运行机制的计划与市场,其共同点无疑都是调节社会供求的,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方式不同。对那些短线部门和偏紧的领域应主要施以直接计划调控,相反对那些长线部门或偏松的领域则应主要施以市场调节。由于属于基础根系的那些产业和资源要素对其它领域中要素的配置具有支配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范围内发生作用的直接计划,也必然就在整个运行机制的体系中处于一种基础的主导地位。这里所谈的主导地位,不是指它所直接调动的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寡,而是针对它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发生的影响力而言的。这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一方面体现在稳定运行环境、实现结构转换等重大经济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是保障市场的健康发育。应当明确,在现阶段直接计划机制不仅是市场发育与运转的依托,而且也规定着市场扩张的客观边界。直接计划所具有的这一重要功能,是基础性的,将会长期存在。以往的经验证明,凡是经济混乱、市场运转效率低下的期间,恰恰就是忽视和放弃直接计划这一功能的时候。相反,凡是直接计划被重视并得到合理利用的时候,国民经济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市场发育和市场秩序就会得到保障,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力空前增强。所以,计划是市场发育的必要前提,没有直接计划的支撑,市场将迅速衰竭、瓦解、枯死。但随着基础短线的发展,这种直接计划会逐步退出宏观调控,正如纺织工业发展后,“布票”就取消了,间接调控就成为主体了。
广义地说,计划除了包括中央政府对某些特定领域的直接调控(不限于指令性计划),还包括间接调控。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进程,市场机制直接发生作用的领域有了明显的扩展。但对这些领域的间接调控却未能同步发展,因而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真空和混乱。对这些主要是市场机制独立发生作用的领域,实施有效的间接调控,实质是一种宏观计划。这种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是直接从市场中生长出来的产物,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利用间接手段调控市场,目的是把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纳入到国家确定的发展轨道之中,让市场的合理的价格信号组织起数十万个企业竞争,以优胜劣汰,向前发展,使其从总体上围绕国家的意图来运转,为完成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服务。对于这一层道理,要有足够的理解。认为间接调控就是取消计划机制,就是放任市场自发作用并把自发作为目标,是不正确的。相反,认为直接调控就能以计划取代市场的作用,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对几十万个企业不可能都施以直接计划,市场机制更有效率、更直接、更统一。今天我们讨论启动市场,恰恰是在紧缩后创造了一个相对好的环境才出现的。没有紧缩,没有相应的间接调控,怎么能谈得上启动市场呢?一紧,就紧出一个有效的市场,然后再引导和利用它,许多好的东西,如企业效率、要素流动、产品创新等就可以在市场和间接调控的产业政策的干预下生长出来了。
这些都说明,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先建立起一个“框架”,用计划直接和间接地把握住它,市场在其中就会启动转运并生长起来,再施以正确的产业政策干预,它就会服务于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这就是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最实质内容。
在不同阶段,准确地找到并确定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点和度,也是能否保证发挥各自优势的重要问题。动态地看,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阶段,紧与松、长线与短线都是变化和移动的。随着短线变长,经济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升级,又会出现新的短线。因而随着它们的变动,就需要重新确定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点”与“度”。这里,不变的只是原则,而不是某一时期计划与市场的具体结合方式。那种不能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地发育市场,增强国家对市场间接调控作用的倾向,同那种超越现实条件,不顾市场发育的阶段,过分倚重市场,否定计划机制作用的倾向一样,都是不全面的,并且是有害的。应清醒地看到,中国人均占有的资源和产品,在很长时期内不可能迅速提高,这个基本事实决定了中国经济必须是计划直接调控、市场直接作用及宏观的间接调控的共生、依存和相互作用。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才能使市场在直接计划的支撑下和间接调控的指导下发育成熟。
有机结合中的市场,应当是全国范围的统一大市场,而绝不是相互割据与封锁的小市场,是构成完整体系的市场,而不是缺乏联系的零碎的市场。这是面向所有企业的统一市场。国家可以通过大经济区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计划对市场的干预,应是包括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两种类型。国家通过直接掌握重要物资商品的直接调控和通过财政、金融、投资、价格等的间接调控来影响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
市场机制的功能:市场是各个利益主体之间联系的基本形式。新格局使得各主体的利益边界日益确定和清晰,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货币化的程度不断增强,这两方面都会使各主体之间的交往与联系越来越多地借助市场机制来实现。从资源配置和重组的角度看,技术进步会引起经济资源的流动与再配置;而需求也按照自身的规律而变化和发展,这些是不可能完全计划的。因此,在具有合理价格信号的健康市场中,资源配置与重组的重要信号就是市场——价格机制。
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主要包含绝大部分消费品的供求和相当部分中间产品及原材料供求的调节。由于会受到现阶段经济结构和短线制约,市场机制虽然影响到经济的每个角落,但在调控上还不可能覆盖一切,其发育还离不开计划的支撑和调控。
市场体系的形成与构造,关键是进一步规范现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同时,积极发育和完善金融市场(包括长、短期资本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使之相互配套。市场体系的构造,要有利于各类资源存量的调整,要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要有利于宏观对微观控制效率的提高。
现阶段的市场结构,是一种分层的结构。它由若干层相互作用的市场所组成,其中包括:第一层市场,即中央政府、地方及部门作为主要参与者相互联系的活动空间,各参与者借助该市场协调有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倾斜变动,以及保证后劲的重点投资等方面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包括国家直接干预的重要能源交通等产业。第二层市场,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市场,短期与中期的生产要素的流转与重组主要发生在这里。第三层市场是生产企业与最终产品消费者之间交换的场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权益将在这里得以实现。
计划机制的功能,体现在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利益主体格局的阶段性调整,以及保障中央政府在财力上的全局主动性等方面。这种基本功能带有普遍性和总体性,是覆盖全局的,但并不直接管到多数企业。为达到这个目的,计划使用直接和间接调控,分别作用于短线资源约束即存在短缺现象的经济部门和长线需求约束即市场机制为主的经济部门。在这种环境中,计划机制就自然地承担起保证市场健康发育和健全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结构的重要功能。
指令性计划仍然是存在的,它的作用范围是与国计民生联系极其紧密的若干产品,产业结构中的基础性短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技术领域,进出口以及对中央财力有重大影响的某些重点企业。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将是变化的,它的具体实施方式将是多样的、发展的。但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它仍然对经济起着支撑作用,对市场发育是一种保障。
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方式是多样性的。而对“分层竞争”式的市场,直接调节主要作用于第一层市场,它采取的方式,一是通过掌握重要的经济资源对市场调节,国家以大经济区的形式通过市场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从而保持经济平衡、市场稳定;二是通过直接干预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间接调节主要作用于第二层和第三层市场,它是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物价及其法规等影响市场,同样要保持经济稳定和结构优化,为这两类市场中的主体运行创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两种结合方式,可以表现为“混合”调节,国家通过国有大企业参与市场,主要是第二层市场,影响各种关联的企业,以贯彻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一种半间接的调控。
上述经济特征可以概括为:直接计划为支撑,间接调控为引导,市场活动为机体。也可以说,是以计划为基础和中枢,市场为动力和方式的经济运行。计划与市场是共生的,互为依存的。其中“直接计划为支撑”由国情所决定,“间接调控为引导”由经济规模所决定,“市场活动为机体”由主体的利益动力所决定。而这一切都被我们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经济”目标所规定着。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