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绥远省副主席杨植霖、奎璧对错估灾情问题的检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1-13
第7版()
专栏:对人民日报读者批评建议的反应

绥远省副主席杨植霖、奎璧对错估灾情问题的检讨
编辑同志:八月九日“读者来信专页”中,柳崖明同志对我省去年根据假报告决定生产救灾工作而产生的严重错误的意见,我们认为是正确的。我们在三反运动中对此问题虽进行了检查,但仍不够深刻与彻底。柳崖明同志的意见发表后,我们又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检查,并将过去各地报告与调查材料以及粮食调运情况进行查对,才进一步感到我们所犯错误的严重性。我们已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干部进行了检讨。现将初步检查结果送上。
一九五一年夏、秋,我省各地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旱、虫、风、雹、冻等灾害。根据各地报告估算,全省平均受灾减产六成。十月间我们组织灾区慰问查灾团,分赴各灾区了解灾情并稳定群众情绪,发现不少地区有意无意地扩大了灾情。省人民政府在十月底召开生产救灾会议,批判了多报灾情及各种错误思想,将全省受灾减产数核定为五成五。至十二月底,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并深入灾区作了典型调查,发现有些地区灾情仍有估计过高的现象。根据征收公粮的评灾材料,全省估计平均收成在五成五以上,实际减产为四成五。也就是说,我省过去多估了一成至一成五的灾情。
由于灾情估算错误,在调粮问题上也就发生了错误。在去年十月底根据全省减产五成五的估计,初步确定全省缺粮三亿斤;除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外,尚需从省外调入粮食一亿八千万斤。十二月后发现灾情估计仍过高,当把调粮数字减为一亿二千万斤。最后根据征公粮评灾材料(收成五成五以上)计算,证明全省粮食基本够用。本省粮食在一般情况下,只要自行适当调剂,不需要从外调入。但灾情发生后,正值青黄不接之时,群众有恐慌情绪,奸商趁机捣乱市场。当时我们除大力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外,采取紧急措施,从省外调进一部粮食,对解决粮食问题、稳定群众情绪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在今天看来也是需要的。但错误在于调入粮食太多,超过了需要。尤其我们对本省潜在粮食的估算和根据灾情决定向省外调粮问题的计划未能随时作认真的修正,以致调入的粮食又往外调运,造成严重的浪费,使国家遭受了巨大损失。
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我们领导上有着严重的官僚主义,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与严肃认真的态度。灾情发生后,我们被群众一时的恐慌情绪以及干部的叫声所迷惑。因此,在不真实的报告基础上主观地错误地估计灾情为五成五,从而又产生了缺粮估算和盲目调粮的错误。在去年十二月缩小省外调粮数字后,我们发现调入灾区的粮食销售不快;今年二月土地改革,结果,我们才知全省农民分得地主多余粮食七千余万斤和农民生产自救解决粮食三千多万斤;在征粮工作中已证明收成不是四成五而是五成五,但我们对这些新情况并未注意研究,重新修正计划,直到今年四月才停止向外调粮。这证明我们工作中不严肃、不认真的作风是十分严重的。其次,我们还有着地方主义、本位主义的错误思想。我们片面地认为本地区灾情严重,为使救灾粮食充足,不饿死一个人,在情况掌握不清的情况下,便产生了对灾情估计宁高勿低,要救济粮时宁多勿少的思想。这说明了我们还不能够正确地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国家整体观念是不够强的。
总之,我们的错误是严重的。除了我们深刻检讨、纠正错误,继续进行反官僚主义和加强整体观念外,为了维护国家法纪和使我们更深刻地接受这一教训,我们诚恳地要求上级给予我们处分,并愿接受各方面的严格批评。 杨植霖 奎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