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亚太地区经济仍具活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6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亚太地区经济仍具活力
魏燕慎
西方国家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在海湾危机的冲击下增长幅度进一步下降,亚太地区经济去年的增长率虽也从上年的6.4%降为5.5%,但却依然是世界经济中较具活力的“亮点”。
这主要是由于:首先,亚太地区内部各经济实体间相互投资的迅速增长是其经济强劲的重要动力。据日本大藏省估计,1990年日本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高达80亿美元,相当于4年前投资的4倍,其中对东盟各国投资的增长尤为迅速,它已超过美国成为东盟各国最大的资本供应国。
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随着自身投资环境的恶化与产业升级,近年来对东盟各国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据统计,1990年头8个月南朝鲜对外投资达12亿美元,超过上年同期的2倍。亚洲“四小”投资相当部分都集中在泰国和马亚西亚等东盟国家。
其次,亚太地区内部贸易的蓬勃发展增强了该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界冲击的承受能力。近年来,亚太地区内部相互投资的活跃,使地区内部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地区内部贸易的格局也发生着新的调整,具体表现为:
1、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以亚洲“四小”为例,80年代上半期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有的近达50%,而到1990年均已降到30%左右。
2、对日本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1985—1989年间,在日本的制成品进口中,亚洲“四小”所占份额由2/5上升为3/4,东盟所占的份额也成倍增长;1990—1991财政年度上半年,日本对东盟各国出口较上年同期猛增26%。
3、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增长也很迅速。1985—1989年间,亚洲“四小”对东盟各国出口的年增长率在20%以上;1990年亚洲“四小”在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减少的同时,对东盟各国的出口却在继续迅速增加。
其三,内需增长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亚太地区以往的经济发展,从60年代的日本到70年代的亚洲“四小”,都以出口导向为主,主要依靠美国市场。进入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各国(地区)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已从出口导向转为出口与内需并重,这点在日本表现得尤为突出。1986年后在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的情况下,内需成为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而亚洲“四小”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近两年在对外出口大大减缓的情况下,仍能保持6%上下的中低速经济增长,也主要是依靠内需增长维持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这也正是近两年亚太地区经济在保持较高增幅的同时,仍呈不断放缓趋势的原因。具体地说:
一方面,美国经济的兴衰对亚太地区经济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美国仍然是该地区生产的服装、玩具、计算机、汽车及其他消费品的主要买主,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仍有相当部分是面向美国市场的。例如,亚洲“四小”出口市场的1/3依然在美国。
另一方面,海湾危机也给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以直接的冲击。亚太许多国家和地区与海湾地区有着密切的能源、商品及劳务往来,海湾危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费用增加,商品及劳务外汇收入大减。例如,菲律宾政府必须提供更多的燃料价格补贴和支付更多石油进口费用,同时还将失去数十亿美元的劳务收入,这对菲律宾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展望今年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作为亚太各国主要出口市场美国的经济趋向、海湾战争的进程和亚太各国(地区)自身的结构调整与活力的发挥。
种种迹象显示,海湾危机与海湾战争对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有着密切关系。
海湾危机也影响美国经济衰退的进程。至于日本,经过多年景气之后,由于高利率和资本开支的减少,估计今年经济也开始放缓。
作为亚太许多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与投资来源的美国与日本,其经济的衰退与不景气,无疑将给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投下更大的阴影。
经过近一二十年的发展,亚太各国(地区)实力增强,亚太地区内相互投资与贸易活动增长的势头将持续下去。
在投资方面,90年代亚太各国和地区之间产业转移进程将持续下去,并继续作为各国(地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动力。
在贸易方面,在地区内相互投资活动开展的同时,贸易活动继续活跃。同时,随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生产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一些在80年代作为“生产据点”的地方到90年代中后期,则将成为一个具有新的能量与规模的地区内相对独立的市场。
总之,上述因素与趋势,将使得今后亚太经济发展较之世界其他地区依然是颇具活力的。       
 (本文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