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一亿株胶树等待回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8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外天然橡胶源源涌入国门;一向供不应求的国产天然橡胶严重滞销、积压胀库。面对骤变的情势,有人主张:“种胶不如买胶”;有人疾呼:“继续扶持国产橡胶业!”究竟向何处去?在海南垦区——
  一亿株胶树等待回答
陈际阳 吴长生 蒋亚平
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海南垦区,是背着沉重的大问号跨入1991年的。去年,尽管全区生产干胶13.35万吨,超额11%完成国家计划任务,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是,国外橡胶的大量进口,却使海南橡胶一度严重滞销,数万吨干胶积压胀库,直接损失近亿元,由橡胶支撑的垦区经济陷入困境。
前不久,我们访问了充满疑问的海南垦区。
是功劳,也是重负
谁也不能怀疑,海南垦区40年间功勋卓著,业绩辉煌。
1952年,为粉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新中国的领导者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在各方的关心、支持下,两代农垦战士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在荒无人烟、瘴气弥漫的荒丘野岭中,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壮举:首次打破有关权威橡胶只能在赤道南北10度以内地区生长的断言,在北纬17度以北创建了大面积的橡胶生产基地。这一成果,荣获了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在世界植胶国引起轰动。到去年年底,海南垦区共植胶370万亩,累计生产干胶176.6万吨,占同期全国总产的70%以上。
几十万垦区职工,用自己的血和汗,为国家生产出了急需的橡胶,也赢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40年间,国家向海南垦区累计投资近20亿元,而同期回收了22亿多元。
在一片片蛇虫横行、兽禽出没的荒地上,垦区职工建成了近百个农场,也就是近百个“小社会”:800多所学校,95家医院,3500公里公路,121个水电站……“除了没有海关,我们什么都有”,海南农垦总局局长陈新同志这样向我们介绍。
占据海南岛面积1/4的垦区,去年的产值也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4,几十年来为当地经济发展出了大力,单是支农资金、地方利润分成和扶贫资金,就达2.6亿元。
垦区还安置了10多万名部队退伍官兵、城市知青和归国华侨,并把毗邻地区的25万贫困农民并入农场就业。
没料想,桩桩光荣,件件功劳,竟会成为近两年海南垦区深陷困境的主要原因。垦区同志讲述这些情况时,感慨万端。
本来国产胶产量只占年需用量的一半,质量完全可以同进口胶媲美,历来供不应求。但由于近两年来国外橡胶每吨比国产胶便宜800到1000元,国内用户便千方百计进口橡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价差?海南垦区的同志强调指出:主要是额外负担太重。以去年为例,除向国家照章纳税交利外,垦区用于办教育、卫生、交通、能源、公安、武装、支农、扶贫等费用,就达2.3亿元,每吨橡胶平均负担1800元。这是国外橡胶园主们不必考虑的。
垦区的同志承认,海南橡胶平均单产偏低。这有气候原因,更多的是管理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胶园由于投资不足,更新不及时,胶树老化,产量降低,拉了后腿。而一些新建胶园,单产与国外不相上下。连世界银行的专家们也称赞这些胶园,认为管理是一流的。据统计,“七五”期间,全垦区每年胶园投资缺口达7200多万元,许多农场根本无法更新胶园,只能让早已超过经济年龄的老胶树超期服役。在过去几十年中,垦区一方面把大多数盈利上交给国家,另一方面把相当一部分留利用于地方建设、安置就业、办社会福利事业。如今,国家资金紧张,压缩投资,垦区更是窘态百出。目前,有80万亩树龄超过30年的胶园亟需更新,单靠垦区,显然无法完成。
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过,海南农垦人没有一味地“喊冤叫屈”,而在努力探索自己的出路。
他们坚持开展多种经营:办工厂,开茶场,栽胡椒,辟果园,种甘蔗,兴办第三产业……
可他们决意不放弃目前占全垦区产值70%以上的橡胶这一主业。
海南橡胶大多种植在丘陵山区和草原台地,这种地很难改善灌溉条件,最适宜种植橡胶这种多年生木本植物。
多年的实践证明,植胶劳动生产率也最高,人均产值达6000多元,而如果生产大米、茶叶、甘蔗、胡椒,人均产值则低得多。
海南的生态平衡也离不开橡胶。老胶工们回忆说,当年,丘陵台地满是矮小的灌木和杂草;如今,几百万亩胶园实际上是一处处大型特种人工林区:带状的人工防护林侍立于外,树龄不同、错落有致的胶树排列于内。正是由于植胶,海南垦区森林覆盖率从不到45%增加到57%。
还有这样一笔大帐。作为多年生植物,胶树从定植到割胶需8年,这一阶段只投入无产出,每亩胶园(包括配套加工设施)需投入2000元左右。目前,海南垦区近1亿株胶树中有一半左右定植不到8年,它就像一项规模宏大的“半拉子工程”,继续按要求投资,过几年就可形成相当可观的生产能力;若投入不足,影响胶树生长,每推迟一年开割,就会损失数亿元的收入,已投进的巨额资金也可能因此付之东流。
垦区还有23家以更新橡胶木(海南每年需更新8万亩胶林,产出约15万立方米木材)为原料的木材加工厂,更与橡胶业同生共死,这笔投资及其相关效益,也数以亿元计。
总之,不继续种胶,海南的百万农垦大军以什么为主业?不继续种胶,已投入的巨额资金如何收回?在谈论到底该买胶还是该种胶时,这是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答案不能停留在纸上
其实,种胶还是买胶,早已有了答案。1986年,中央明文指出,到本世纪末,天然橡胶要做到国内基本自给。
去年,在海南橡胶大量积压时,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过问,协调有关部门,3次组织直接收购,解了燃眉之急。
江泽民总书记还亲自批阅群众来信,要求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困难。
海南农垦总局副局长王法仁告诉我们,作为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只要措施得力,海南垦区到本世纪末完全有能力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2000年橡胶基本自给的目标。国务院的有关决定,使他们增添了信心。
但是,他们心中并不很踏实。因为答案从纸上转为现实,往往要经过漫长的“路程”,而许多事情就在其间被耽误。
世界上其他主要产胶大国,不仅自然条件大都比我们好,对发展橡胶生产也是不惜代价:在泰国,橡胶园更新费用的70%由国家补助;在印度,高关税使进口胶的价格比国产胶高10%……
作为一种依附土地的低利产业,橡胶业本该享受国家对农业的各项优惠。可是,海南垦区至今还在按工业企业的标准支付利息。近年来,垦区资金利润率仅为5.6%,银行贷款利率却超过10%,最高时,达到18%。
对于进口橡胶,国家以前也有明确的政策,但总有些地方、部门、企业用种种办法瞒天过海,扩大进口,这种状况今后能否改观?实在令人担忧。
实际上,这不只是海南垦区一家的苦恼。在雷州半岛,在西双版纳,为创建中国橡胶业含辛茹苦的“老橡胶”们,都在忧虑。当年,为了多获得一粒橡胶种子,他们曾日夜守候在蚊虫肆虐的胶林;为了抵御霜冻,他们曾用自己的衣服包裹过幼苗。现在,面对着用辛勤汗水浇灌出的郁郁胶林,他们仍坚定地认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考虑,国产天然橡胶业都是应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的,国家应实行系统配套的扶持政策。第一,各方应尽量增加投入,把“半拉子工程”建完;第二,适当调减橡胶的产品税;第三,减免上交利润,用以更新老胶园;第四,增加专项更新贷款,实行低息或贴息;第五,在一段时间里向使用进口橡胶的用户征收国产橡胶发展基金。
“我们应该种胶,我们必须种胶,我们也有办法继续把胶种好!”这是“老橡胶”们发自内心的呼喊。
答案是明确的,但不能停留在纸上,必须尽快落实到实际中,而且要尽量缩短那些误人误事的“路程”。哪些部门再实实在在地助国产天然橡胶业一臂之力?
百万农垦职工家属和一亿株胶树殷切地期待着回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