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小麦“陕农7859”在黄淮流域大面积推广 共增产粮食16亿公斤新增产值13亿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小麦“陕农7859”在黄淮流域大面积推广
共增产粮食16亿公斤新增产值13亿元
本报西安3月7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由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宁锟培育的“陕农7859”小麦新品种,以出类拔萃的优势,独压群芳,在短短几年中,已在我国黄淮流域8省区推广播种4800多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6亿多公斤,新增产值13亿多元,从而获得了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经过近年来农业生产实践的检验和河南、陕西、安徽等地专家的审定,认为“陕农7859”小麦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弱冬性,耐寒性好;分蘖力中等,生长势强,一般株高85厘米左右,茎杆硬,弹性好,抗倒力强,综合抗病性好,不仅抗条锈,而且抗叶锈、白粉、叶枯、黄矮等多种病害;穗大粒饱,穗粒数在40至50粒,千粒重45—50克(一般麦种为35—40克),尤为可喜的是,由于它含蛋白质高,已累计增产蛋白质4.23亿公斤,可满足1600多万人一年之需。此外,它还具有耐旱,抗青干,成熟期偏早等特点。
有的农民手捧饱满的“陕农7859”麦粒,喜滋滋说:“这麦就是好,颗颗像小花生米一样!”
粒粒新麦种,凝结着科技人员的颗颗汗珠,专家们认为,一种优良新麦种,一般至少要10年多时间才能培育成功,我国冬小麦育种素以单产、抗病为主要目标,兼顾早熟,但由于条锈生理小种的多变,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已丧失抗锈性,迫切需要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在宁锟的主持下,课题组的同志们从生产和试验中得知,大水大肥,苗易长疯,选种困难,小麦春性太强麦苗易冻死,冬性太强,又易造成晚熟,分蘖多,穗多,麦杆高,不仅易倒伏,而且由于密度大,增大麦地湿度,易发生多种病害。在研究国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日本培育水稻的经验,他们总结出大穗型品种的适应性优于多穗型,弱冬性优于春性,多抗病优于单抗的规律,确定了弱冬性,大穗、多抗早熟的育种目标,鉴于育种目标多,好的亲本材料缺乏,一次性杂交难以达到目的,他们又摸索出“以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系)为基础,运用阶梯式复合杂交,创造中间材料与加工选育相结合”的新的育种途径。为了加速选育进程,缩短育种年限,他们还采取了加代选育繁殖的方法,边试验,边选育。边提高,边繁殖,仅用了5年,于1982年实现了新品种定型并于1986年冬通过审定,1987年起正式大面积推广。
现在“陕农7859”已在陕、豫、皖北、苏北、鲁南、晋南、鄂西、青海等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或试种,其适应范围之广,推广速度之快,均超过目前这些地区推广的其他小麦新品种。
现年60岁的宁锟是1956年从湖南农学院毕业的,当时他谢绝母校的挽留,偕同妻子毅然从南方来到黄土高原从事粮食作物研究,一干就是35年。在关中、渭北和陕北的黄土地上,印下了他串串跋涉的足迹,为了祖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奉献出自己的全部青春和智慧。
如今,皱纹已悄悄爬满了他的额头,黑发中也泛起缕缕银丝,而他青春无悔。他说:“我总觉得我还年轻,我要在有生之年,再拿下一二个小麦优良品种!”现在,他不仅指导研究生,还带领课题组的同志承担着国家小麦育种攻关和全国《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利用》攻关课题。
(附图片)
宁锟在“陕农7859”小麦试种田里观察麦苗生长。
本报记者 孟西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