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工业调整与发展问题讨论会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8
第5版(理论)
专栏:

  工业调整与发展问题讨论会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家计委产业政策司和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究会联合召开的工业调整与发展问题讨论会不久前在西安举行。会议着重分析了两年来我国工业调整的情况,讨论了我国今后工业发展的任务和产业政策,并就深化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
工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机制与方法。与会同志认为,两年来我国工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突出表现在工业资产存量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原因在于:第一,1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运行方式已发生很大变化,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的主导地位已逐渐弱化。资源配置的行为主体、调整结构目标和途径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仅仅以产业结构政策来引导结构调整,很难达到目标。第二,价格体系不合理,阻碍了资金向基础产业的流动以及基础产业部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第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于预算约束化的状况限制了对资产存量结构的有效调整。
有的同志提出,工业固定资产增量结构的调整主要靠计划,通过计划确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合理的工业布局、经济规模标准,以减少工业建设中的盲目性。对工业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企业素质的提高,否则将难以实现对资产存量的有效调整。
关于结构调整的方法,大家认为,应当把产业的数量结构调整同技术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实行补短与升级相结合的方针。“八五”期间产业发展的格局应侧重于基础产业的补短,兼顾工业的技术升级。在缓解基础产业“瓶颈”状态的基础上,加快工业集约化的发展步伐。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区域政策问题,许多同志认为,产业政策不仅确定部门(行业)的发展目标,还需要有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相配合。否则,很容易出现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需要尽快制订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协调的地区产业政策,把产业倾斜与区域倾斜结合起来。
深化改革,推进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与会同志认为,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变传统体制的高度集中的弊端,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并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活力,因此深化改革应当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前提下,向加强宏观的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方向着力。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许多同志认为,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计划,微观调节主要依靠市场,而不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框架内引进一些市场调节因素的思路。
关于企业改革,多数同志认为,仍然需要把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改革的目标应坚持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一基本方向。                
    (吕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