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毕生献身中美友谊的伟大女性——深切怀念波莉·福斯特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8
第7版(国际)
专栏:

  毕生献身中美友谊的伟大女性
——深切怀念波莉·福斯特尔
李和协
不久前,从大洋彼岸传来噩耗,中国人民的老朋友、89岁高龄的美中友协棕榈滩分会创始人波莉·福斯特尔女士因病不幸逝世。我们对这位毕生致力于美中人民友好事业的国际友人表示深切的悼念。
波莉于1901年出生在纽约州坎布里奇的一个牧师家庭,早年在大学里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曾从事过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社会服务工作,热心于开展社会交往和国际间了解的工作。
1932年,女青年会选派波莉到菲律宾担任马尼拉女青年会的秘书,旅途中她与在中国上海女青年会工作的同乡耿丽淑女士结为挚友。从此她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马尼拉,波莉又结识了从中国前往菲律宾采访的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海伦。为支援抗日战争,艾黎、斯诺等人在中国发起了“工合”运动,并在海外组织募捐,在香港成立工合国际委员会,由宋庆龄担任名誉主席。当波莉了解到这一切时,便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这一事业。她四出奔波,号召各界人士捐款和药品,支援中国抗战。为此,她被日本法西斯列入黑名单。
1941年,波莉被迫离开菲律宾返美。路经香港时,会见了她慕名已久的宋庆龄女士。宋庆龄设宴款待了她,并请她回国后宣传中国抗战的情况,争取美国人民的支持。在离开香港前,宋庆龄委托专人将一件蓝底白花、镶有绿边的旗袍赠送给她,并附上一短笺:请穿上这件旗袍向美国人民作关于中国的演讲。波莉没有辜负宋庆龄的重托,到美国许多城市作关于中国抗战的巡回讲演。每次登上讲坛,她都要穿上这件中国旗袍,向听众介绍中国人民的奋斗情况和抗战决心。在此期间,波莉还参加了由普艾达等人在纽约创立的“美国支援中国工合委员会”的工作,并成为其中的一名负责人。
新中国成立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得中美两国人民的正常交往中断了很长时间。但是,波莉发展美中人民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的热情和愿望始终没有改变。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给进入古稀之年的波莉带来了新的生活天地——为美中人民友好事业贡献余生。1974年,她移居到南部著名海滨城市棕榈滩,亲自发起成立了棕榈滩美中友协分会,并很快使它成为全美最活跃的分会之一。
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两国的民间友好交往迅速增加。波莉的家成为中美人民的友谊之家。1981年,笔者与另一位同志首次应美中友协邀请赴美作社会考察,在棕榈滩有幸结识了她。波莉当时已经是80高龄,却一定要亲自驾车,带领我们参观访问,出席各种集会,安排我们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她那依然旺盛的精力,甚至使年青人自愧不如。波莉不无感慨地说,是美中友协的工作使她恢复了青春与活力。她家的花园住宅不仅是中国朋友温暖的家,而且也是美中友协分会的办公室、图书室和集会处。我们看到了整理得很好的分会通讯录和来自中国的图书杂志,来自中国的珍贵纪念品,其中有斯诺当年赠送的一件商代文物,朱德同志给她的信,当然还有那件历史性的旗袍。旗袍的故事已经在当地美国朋友中广为流传,它成了中美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
“波莉和耿丽淑、陆慕德、普艾达等一样,都是受到宋庆龄的影响和感染而爱上中国的。”“波莉对美中友协宗旨的坚信不移,使她成为一名不知疲倦的人。”美国朋友们在悼念波莉女士仪式上的颂词,无疑对这位中国人民尊敬的老朋友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当地美中友协已决定成立“波莉·福斯特尔纪念奖学金”,以弘扬她致力于发展美中友好的献身精神。可以相信,许许多多为波莉·福斯特尔女士的崇高品格所激励和感染的人们将会携起手来,为完成她未竟的事业做出更大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