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宿命论的沉渣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9
第8版(副刊)
专栏:

  宿命论的沉渣泛起
刘金
宿命论是源远流长的。尤其在劳苦大众中有很深的影响。因为他们受剥削,受压迫,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而又如此的无告和无助,没有摆脱贫穷困苦的希望。于无可奈何中,他们只好自叹命苦,相信这都是命里注定的。
不但小民如此,就连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子也未能免俗。《论语·颜渊》有言:“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这话,是“闻之”于谁的呢?朱熹认为“盖闻之夫子”,就是说从孔子那儿听来的。这个典型的宿命论命题,在中国一直流传了两千几百年,而且不断地被演绎着和发挥着。现在公认为魏晋人所作的《列子》,有一篇《力命》,就是专门宣扬宿命论的,它说什么:“死生自命也,贫穷自时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又说:“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注《列子》的张湛在本篇题下注道:“命者,必然之期,素定之分也。虽此事未验,而此理已然。”他认的就是宿命论这条理。为《列子》作“解”的卢重玄,说的虽较为辩证一点:“命者,必定之分,非力不成。力者,进取之力,非命不就。”但骨子里仍是宿命论。
世上的事物,有正必有反,有阴必有阳,有信命的,也必然有不信命的。和列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墨子,就是不信命的一个。他著有《非命》上中下三篇,极论命之不可信。他说:“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人之言也。”为什么呢?因为暴王相信“天命在我”,谁都奈何他不得,他就可以胡作非为、无所忌惮了。如果一旦败亡,他也心安理得:这是命该如此。至于“穷民”呢,于无可奈何中,只能用“命苦”和“命该如此”来安慰自己,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苦难。所以墨子认为:人如果信了命,就不会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他相信,命中该有的总会有,命中没有的终不可得,还要努力奋斗干什么呢?
可惜,墨子的“非命”论,在当时的思想界和学术界,影响不大,更没有深入到下层民众中去。宿命论却越来越风靡社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自唐人袁天纲、李淳风以后,推算人的“命相”,甚至成了一门伪科学的学问,有人著书立说,有人以此为业,长盛而不衰。
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成功,使亿万贫苦农民翻身作了主人,而昔日骑在穷人头上作威作福的地主老财,则不得不从事劳动,把自己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了人民,使大家认识到,富人和穷人,享福和受苦,原来并不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的。宿命论思想于是迅速失去了市场。算命、看相……等等的迷信职业和迷信活动,在新中国于是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谁也没有料到,时至今日,宿命论的沉渣又兜底泛了起来。一些算命看相的破烂货,今天又竞相穿上“预测学”的时装,纷纷出笼,招摇过市,向我们倾销宿命论来了!
我看,我们现在很有必要,在思想文化的水缸里,撒下一把真科学的明矾,让各种宿命论的渣滓,重新沉下去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