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话说“质量是上海的生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9
第2版(经济)
专栏:

  话说“质量是上海的生命”
新华社记者 陈继明 李正华
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说,我在上海只提一个口号:质量是上海的生命。
“口号”一提出,在场的许多干部为之惊愕。质量不过是经济工作的一个具体环节,能成为“上海的生命”?在见著文字的时候,有的同志悄悄地加了几个字,改为:“质量是上海经济工作(或产品)的生命”。材料转到市长手里,朱镕基毫不含糊地又把口号改了回来。
朱镕基市长提这个口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两年过去了,在经历了经济战线上种种波折之后,人们再细细品味这句口号,深切地感受到了其中丰富的内涵。它抓住了上海兴衰存亡的要害。
上海老了?上海年轻了?
上海是个古城,又是一个年轻的都市。
今年,这里建城整700年。然而,这里近代工业的崛起不过只有百年历史。
上海的名气为何响亮?从一些数字中,人们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近40年来,上海生产的经商业部门调往全国各地的日用工业品总额达3000多亿元,换句话说,全国平均每人购买上海货达300元之多。工业品累计出口总值500多亿美元,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厂方统计,全国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人带的是“上海牌”手表;新疆人用的是上海墨水;内蒙古牧民的帐篷上标有“上海制造”字样……可以这样说,许多人认识上海,就是从“上海货”开始的。
质量上,上海兴;质量下,上海衰。正如上海一位老领导说的:上海名牌产品的质量,不光是一个牌子的事,它是上海人用几十年、经过几代人努力创造的,同上海紧密相联。
质量就是上海的信誉!千姿万态的产品,合成了上海的形象!
优势跌落——寻根
近年来,上海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了。这种危机首先从产品上显示出来。
当部分上海货还需凭票供应,甚至要“开后门”的时候,上海市场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
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小骆驼”电扇,潇潇洒洒地闯进了大上海,它不仅式样轻巧、美观,而且居然放到橱窗里日夜不停地运转,以显示其可靠的质量与上海货媲美。上海名牌电扇望尘莫及。
具有治疗、保健作用的“芳草”、“两面针”药物牙膏风靡南京路时,上海牙膏厂还没有考虑发展此类新品。
改革开放的大潮滚滚而来,上海人忽然感到日子难过了。电扇大战刚刚摆平,带着“洋”气的广货食品又潮水般涌来,相比之下上海食品“土”得汗颜;当外地产空调机把上海产品挤得喘不过气来时,一种名牌味精在全国质量评比中,又跌落到第11位……一向受宠的“上海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产生强烈刺激效应的,还数是上海一棵“摇钱树”钟表工业的跌落。五六十年代,上海手表在全国一枝独秀,“三五”木钟也是年轻人结婚用的必备商品。但到80年代初期,上海还陶醉在数量发展中时,广东、山东等地,正瞄准国际石英化趋势,大力发展石英钟表。1988年,广东一个企业的石英表产量,已是上海4家名牌手表厂总和的10倍;1989年,当“北极星”电子钟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时,“三五”牌木钟已陷入了亏损境地。
产品优势的跌落,使人们顿悟:上海货销路不畅,固然有种种人为的篱笆,但关键是产品质量赶不上潮流。品种的老化,说到底是一种质量的衰败。
“质量是上海的生命”这一指导方针,由此越来越深入人心。去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把质量作为一个专门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全党重视抓好质量”的意见。各行业在狠抓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把品种和款式的新颖,使用和维修的方便,交货准时和售后服务的周到,也列入质量工作的延伸点。去年上海工业部门开发新产品达一万余种,不少产品在包装、性能等方面能与香港产品媲美。生产“金星”电视机的上海电视一厂,去年一年内就拿出立式、直角平面、遥控等新品种32个,除一部分作技术储备外,平均每隔25天即有一只“新面孔”上市。“上海货”容颜喜变。
高层次上的起飞
改革开放,新的经济格局使上海人正在作这样的思考:上海不产一吨矿,没有一块煤,过去几十年,全靠全国的支持协作。如今,资源大省正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展开腾飞的翅膀,内地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也在改革中突飞猛进,靠大量利用国内廉价原料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上海作为一个技术优先、人才集中的加工工业城市,必须确定90年代的发展方位。
坐标早已明确:走向国际,敢于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把上海建设成一个外向型的国际都市。
上海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动作起来,他们说: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上海微型轴承厂是一家小厂,他们生产的SW牌微型轴承,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闯荡30多个国家和地区,16年出口无一退货,超精密的航空轴承每套卖价高达200美元,创汇额连年倍增。大中华橡胶厂是一家大厂,他们生产的“双钱”牌轮胎全部采用国际最高标准,寿命比其他牌号长,返修比别的产品少,使用比其他产品可靠,尽管卖价比一般产品高出许多,但海外的一些商人,指名要买“双钱”。
上海目前已经形成风气:没有质量意识的干部不能当厂长。
其实,为加快上海外向型经济的步伐,上海市高层领导在质量管理上已率先垂范。桑塔纳汽车作为上海最大的支柱产业,是市政府直接抓的,在这一需要上海工业跨越数十年差距的国产化过程中,有人指出,中国道路并不要求轿车具有德国大众那样高的质量。但朱镕基市长严肃指出:“每一项零部件必须按照德国大众标准认可,绝对不许‘瓜菜代’”。由此,一只小小的喇叭,攻关试验增加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效果也令人振奋,从上海到全国由180多家单位组成的“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一起跃过了世界水平的横杆。国产化率已达60%的“上海桑塔纳”,质量在生产同类产品的4个国家中连续4年荣获第一,发动机已有70%返销德国。
质量上的信誉,使上海一批重点产品,正在国际市场显露头角。承载着中国与上海光荣和自豪的“中国光荣”号、“中国自豪”号已经从江南造船厂驶向美国。20多架大型“麦道”飞机也先后呼啸着冲向蓝天。当今世界最先进的90年代未来型“柏林快航”号,也在国际著名的德国哈劳公司船队独领风骚,让全世界一睹上海的风采。
用国际都市的标准衡量,今天的“上海质量”还有差距。但只要坚持不懈地把质量抓下去,上海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瑰丽的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