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李学堂中队的墙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7-13
第4版()
专栏:

李学堂中队的墙报
胡征
在四十七期“功旗”报上,有一篇短文,谈到李学堂中队的黑板报,开始这样写着:“谁都知道宋琦同志是一个模范通讯员。这是李学堂同志亲手培养起来的。宋琦同志的牺牲,虽然使他难过,但他并没有忘记继续培养第二第三个新的宋琦,现在培养的已不少了。…………”
李学堂同志是二中队的副教导员,在他当指导员时,宋琦同志就跟他当文书。后来,他们又一起到中队工作。宋琦同志自参加部队一直到为人民流出最后一滴血的时候,始终和他在一起,所以也没离开他始终不倦的培植。于是,宋琦同志成为部队通讯员的旗帜。李学堂同志的功劳,和宋琦同志一样,谁都不会忘记的。而从前,李学堂同志培养的仅只宋琦一个,现在则使更多的宋琦不断地生长起来。并且,其成员不仅限于文书,从指导员,班排长、炊事员、以至于战士,都在李学堂同志的领导下卷入报导的热潮中。而且把这工作从文字领域扩展到漫画的领域里了。
在练兵开始时,李学堂同志召集了各小队文书开会,建立普遍的墙报工作。规定每单位办两个墙报。一个作为队部的“机关报”,随时表扬各班排及个人的成绩;另一个作为“战士园地”,旁边放着粉笔,谁有意见就往上写。此外又在各会上号召各单位干部战士自己办报,自己写,以提高练兵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经过这样的周密布置以后,全中队的墙报就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仅在练兵的两周中间,已超过原来的计划几倍了。现在,谨就这两周的成绩,来作一次初步的检阅。
在数量上,原来预计每单位两个,而中队部一开始就在操场上建立了四个,一个公布全国各战场的胜利消息,一个是战士园地,另外两个是全中队最高的权威报,各单位最出色的事件和人物才能上这个报。
五小队也在集中的饭场上,竖起同样的四个报。它不同于中队的,是战士园地不是用粉笔写,而是写在纸上往墙上贴的。而四小队更活跃了:开始还只两个,一个布的,一个黑板。到第二周就在各班排里发长起来了。战士们在休息的时候,提着黑油烟筒,在自己宿舍或院墙上开辟一块长方形的小黑板。可是没等晒干,就有人开始写了,有的看着擦不掉,就写在纸上往上贴。三排的两个黑板,半天的时间都贴满了。四小队文书郑维顺同志在第二周的末尾作了一个统计:全队墙报共九个,两周内来稿共计一百四十五篇。这仅是队部发表的数字,各班排的不在内。
其发展虽如此迅速,但开始时并不是很容易的。开始,只是文书和指导员支持,各排的报导小组的来稿也有限,尤其“战士园地”,名不符实,常闹稿荒。于是李学堂同志在几次会上号召发扬民主作风,有啥意见就往上写,有一天,在操场的大黑板上,出现了一条大字:
“教导员发脾气能不能解决问题?”
李学堂同志就在那下面回答了:“不能解决。”
这短短的两行字,引起了全中队的注意,休息时,战士们都围上去看,笑着议论开了。第二天,各单位的“战士园地”上,都出现了各种问答式的东西:
“小队长向我瞪眼应当不应当?”
“咱们为啥不吃豆芽呢?”
“胡班长为啥不干工作?”
开始是这样浅显的,但问题提多了就渐渐深刻了。四小队一个炊事员和小队长闹蹩扭,不吃也不做,于是当天报上就写着:
“××同志,你作工作是给大家作的还是给小队长作的?你是个老同志,请答复!”
他看了,考虑了一夜,第二天就答复说:
“这是我的不对,马上就改正。”真的,他就从此变好了。
一次,卫生检查组到各处参观后,意见随即写在该单位的黑板报上:
“六小队是模范小队,看到你们作饭不卫生,希望你们以后把饭作好,弄干净,同志们对你们就没意见了,对不对?请原谅!”“五小队炊事员同志工作认真积极,卫生讲的好,米淘三次到五次,菜也洗的干净,有味道、好吃、大家都要向你们学习,希望你们更努力下去!”这以后,五小队火房,成为全中队的卫生模范,现在已成为全团的模范炊事班了。
由于墙报能即时地展开群众性的表扬与批评,于是使各种工作都获得了很大成绩。从两周来各个墙报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各小队的工作进展与成绩。这成绩不仅表现在练兵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收获。如对新来的解放战士,任何一点好的表现都即时地反映到墙报上,使他们都彻底认识到八路军的“不屈才”和民主生活的幸福愉快。因此有想逃跑的也被感动而更积极了。从墙报中又可以看出各个模范典型人物迅速地成长起来,如五小队的炊事班,四小队投弹手张双喜,六小队的诉苦模范武双林,芦森林等等,都成为全中队的旗帜。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墙报的功绩。
李学堂中队的墙报,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展开了热烈的漫画和快板运动。在两周以来,小队以上的墙报,三百三十七篇稿件中,快板占总数的五分之二,漫画占三分之一。这两种东西都是战士们最欢迎的,常常在墙报跟前围着的一堆人中间,有一个同志高声念给大家听,有的念普通文字时一口气念不下来,而念快板就特别流利,音韵抑扬,越念越起劲。有些不会写字的战士,自己把快板编好,请别人替他写下来,投给墙报。这样,墙报就成为战士自己真正的园地,也是最心爱的读物了。
这些快板,往往出现在漫画上面。在开始练兵时,上级号召讲卫生,六小队的布墙报上出现了一幅画:一个人喝凉水,另一个人嘴里吐出一股气,里面写着:“喝凉水,不卫生,喝到肚里就生病………”这个新奇东西的出现,震动了全中队。于是漫画带快板的作品就陆续在各单位的墙报上出现了。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战士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投弹、瞄准、演习、老百姓帮军队洗衣缝被,军队帮老百姓挑水、扫地、割麦,事务长给病号端汤送鸡蛋,谁发扬革命友爱送谁一双鞋、一条裤子……这些事都反映得很快,昨夜发生的,今天一早就贴出来了。因此,墙报永远是新鲜的。战士们谁都爱,谁也会从墙报上得到教育和鼓励。有的画上标着人名,有的没标,于是战士们偷偷地拿笔把自己的班长或谁的名字写在上面,好让大家知道这是自己班长的事。有的把画揭下来,当作礼物送给房东,于是房东也高兴地贴在自己家里了。
全中队有四位名画家:一位是六小队指导员王振付,一位是五小队指导员李金维。一位是中队文书杨德荣。一位是五小队炊事班葛三俊。在技巧上虽然都很差,但他们的作品都为战士喜爱。因他们都是直接为兵服务的。战士们的着眼点并不在于画的好坏,而在于所画的内容。王振付常说:“好不好吧,只要是那个意思就行。”这“意思”就是内容和主题。经过了战士们的鉴定,他们的内容和主题都是战士们自己要说的话。所以战士们说好。
这些战士的画家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出身于贫苦农民。过去既没有文化修养,又没有专心学过画,更使人惊奇的是:大部分都是这次练兵才学的,有人问李金维和王振付同志怎么过去不会,现在一下子会了呢?他们说:“战士们爱画,会画的人又少,就这么画一下试试…………”而这么一试,都成功了。
这里特别值得介绍的是葛三俊同志。他是炊事班副班长。邢台人,三十四岁。贫农出身,在家没念过书,参加八路以后才学画画。他每天工作很忙,每夜都开夜车画画。有时一直画到天明。他的作品最多,除了向墙报投稿,还经常画二三尺长的大画,满街到处张贴,他的产量是很惊人的,两周内就画了四十七幅。每天向他要画的人不断,他已成为全中队名望最高的画家了。
除了这四位,还有四小队的指导员,六小队的文书,二排副以及若干战士,常向墙报投画稿。还有不少战士已开始拿起画笔来了,在李学堂中队里,漫画和快板已成为群众性的艺术了。其主要动力,是李学堂同志走群众路线领导的结果。这个画的队伍、诗的队伍,未来的艺术成绩会象他们作战前途一样的辉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预祝的。那么未来的宋琦将会比现在还更多更多的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