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留给子孙的“绿福”——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0
第2版(经济)
专栏:

留给子孙的“绿福”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见闻
本报记者 段存章 鹿舫 刘宁波
限量采伐是一个进步
靠砍伐木头过了30多个年头的内蒙古克一河林业局,如今变得聪明起来。他们限制采伐量,生产指标逐年递减。采伐最高峰1年36万立方米。1988年24.8万,1989年22.5万,去年是22.2万,今年计划19.8万,1992年计划减到12.5万。采伐量逐年减少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限量采伐使克一河林业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全局总经营面积21万多公顷,有林地面积由12万公顷增加到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63.3%增加到83%,110万亩需扶育的天然幼壮林,已完成84.7万亩。
记者踏着尺把厚的积雪走进托河林场伐木现场。正是大忙季节,采伐、集材、装车、清林、运输,环环紧扣,秩序井然。在海拔1600米的诺敏山下,开沟种植了大片大片的落叶松。“沟沟岔岔都栽上了松树,加起来14万亩。百年后,子孙们享福吧!”林业局负责人包玉臣说。
第二林产公司利用小材小料深加工、细加工,走出一条新路。目前,已有4种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
在改革中变绿
克一河营林公司经理邹庆普人称“林老板”。1962年,他走出北京林学院的大门,自愿到克一河林业局利克斯林场当了技术员。他上任后,积极推行营林公司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林老板”的新招:
第一招:绿化先抓机械化。全局有7个林场、6个苗圃、18个营林生产工队,场场、圃圃、队队都有机械设备。割灌木机比人力砍伐提高3倍以上;营林整地机生产效率比人力提高6至10倍。
第二招:花力气改造水湿地。水湿地占大兴安岭面积1/10,从来生草不长树。1974年,他们开始在水湿地上开沟整地试验造林,库亚林场首次造林150亩,成活率达95%。1986年春,邹庆普率领小分队冒着大雪开进红花尔基林场,展开了2000亩水湿地改造。
第三招:绿色横向联合。短短几年,在克一河10多万亩水湿地上,长起了郁郁葱葱的落叶松。可是,他们看到自己的山头绿了,兄弟林场的山头还秃着,心里不安。于是,组织起一支“绿色横向联合造林队”,到毕拉河、大杨树等林业局改造水湿地。5年来,帮助兄弟林场造林8万多亩。
第四招:千家万户承包造林。营林公司借鉴农村承包经验,从1982年开始实行“当年包造林,3年包成活,10年包成林,20年包成材”的造林分户承包办法,当年只有26户承包。以后逐年增多。到1987年,3.5万亩造林任务全部由个体承包,造林成活率最高达97%。
要跑“接力赛”
“搞林业必须有一个造福子孙的目标,让祖祖辈辈都有林子砍!”克一河林业局长万家山总是强调这一点。
早在80年代初,这个林业局就制定了“两求”、“三依靠”、“四不准”的规矩:
“在保护和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中求生存,在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森林覆盖率上求发展。”“依靠发展营林事业,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依靠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增强企业活力;依靠现代化管理,增强企业素质。”“不准挪用育林资金,不准挪用营林设备,不准随意调动营林人员,不准进行无计划采伐。”
万家山说:“政策要有连续性。近10多年,局党委书记换了三任,但‘跑’的都是接力赛。”特别要安排好采伐。这里采好木材1立方米可卖190元,一些次的2立方米才收入80多元。他们把好坏、远近、集散木材搭配着采伐,取得好的生态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