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马立海的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马立海的抉择
本报记者 宋学春
“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句当年老山前线激动人心的口号,成了山东省宁阳县刘家庄党支部书记马立海工作的精神支柱。他的奉献精神在全县广为传播。
1980年冬天,27岁的马立海离开浴血奋战的老山前线,退伍回到刘家庄。家还是他入伍前的那个样子:9口人挤在4间破草房里。马立海的心实在不是滋味,他立志要找一条致富的路。他用复员费开起经销点,生意越做越顺手,年收入超万元,全村56户人羡慕得不得了。
马立海没有走自个致富的路。1986年村支部改选,党员们一致选举他当支部书记。一边是乡亲们的期望、领导的信任,一边是父母、妻子不要他当这个“倒霉官”的劝说;一边是人均年收入不到190元,欠债6万元,种一葫芦打一瓢的烂摊子,一边是他要放弃自家生意,堵了自己财路的现实。一番思考,他选择了支部书记工作。
上任后,马立海凭着从事经销布鞋的经验和熟悉市场的行情,打算在村里集资办鞋厂,算来算去得投资10万元。他当众宣布:“每人投资50元,剩下的8万元由支部成员筹借,厂子办成了,赚了钱是我们大伙的。村干部不承包,不入股,不分红。赔了,我马立海负责如数偿还,保证不让一人吃亏。”
马立海带头集资,动员妻子把几年积攒的2万多元全部拿出来。妻子一听火了,哭着说:“钱,你一个子也别想动。”马立海理解妻子的心,这点钱是他和妻子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挣下的。他只好“泡蘑菇”。逼得妻子没办法,含着泪把6个存折全交给了他。还不够,怎么办?他又把自家的两头大肥猪、100多公斤花生种卖掉,一共凑了3万多元。
鞋厂投产后,为使产品质量合格,他每天傍晚开着三轮车到一家名牌鞋厂请技术员,赶上技术员上夜班,他就把车停在厂门口,裹着床薄棉被等,一连20多个晚上。鞋厂一位师傅感动地说:“老马,冲你这种为群众操心不怕苦的劲头,我就是连轴转,也得帮你把鞋厂办好。”鞋厂年产各种布鞋11万双,产品合格率90%以上,投产1年纯盈利近10万元,基本收回投资,35名工人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1988年春节,乡亲们高兴地加倍放鞭炮。
马立海趁热打铁。1988年3月,又在村南旧河坝空地建起一座煤矸石砖厂,当年收回投资。年底,村里还清多年积下的债。
刘家庄变了。人均收入从1987年起每年以200元的速度递增,去年达1000元。村里积累多了,马立海仍然舍不得乱花钱。4年多的时间里,“两委”支出的办公费不超过100元。外出跑材料、请师傅,马立海坐车、住房带头节省。按镇上规定,支部书记每月有45元的补贴,他分文不取。按规定,他兼砖厂厂长,一年可拿2000多元,他还是一厘不要。他的心愿是全村人共同富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