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打开山门天地宽——广东省化州县大柘乡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0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

打开山门天地宽
——广东省化州县大柘乡扫描
本报记者 梁兆明
“你们看广东农村的变化,不要光盯着珠江三角洲,在我们这鲜为人知的山乡僻壤,也有迷人的风采!”
广东西部边缘化州县文楼镇大柘管理区党支部书记黎宗祈,对一批又一批山外来客,总是风趣地说着笑着。
南粤农村的大多数乡,都是管理区的建制。在山峰重叠的大柘管理区,共723户3320多人,分散在29个山窝里,全乡耕地面积只有1154亩,山地面积达1.28万多亩。
土生土长的黎宗祈年近花甲,当了5届18年党支书,是大柘变迁的“见证人”。他站在大小汽车、拖拉机往来如鲫的山间公路旁的树荫下指指点点,叙述大柘从前的景况:
改革开放前,山外人不知群山里面有这个天地,山里人也不知山外事。群峰阻隔了山外人的来路,山里人要出山也只有羊肠小道可走。大柘人到县城走一趟,一个来回要走4天的山路,所以没有多少村民有勇气出山。直到1980年,全乡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元。
大柘从前的景况,今天已经痕迹难寻。令人振奋的是与此相关的几个对比:
千古羊肠小道,近年间全部变了宽坦的山间公路,干线横贯全乡进入广西境内;乡里29个自然村家家通了电;近年修建的渠,使近1000亩农田受益,昔日“三天无雨田龟裂,大雨一天水浸禾,暴雨三日成汪洋”已成历史。
水、电、路3项建设,几年间资金投入近40万元,而全乡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体系,以及文化设施资金投入超过189万元。
原来的穷乡僻壤,哪来这么大的经济实力?山里人遥指一处远山。
遥望那远山,云雾缭绕,看不清真面目。走到山下,才知是连绵的密林,参天大树遮天蔽日。营林职工说:这山林共有8400多亩,属管理区经营的林场,是大柘人共有的财富。现有木材积蓄量在3万立方米以上,总财富超过1000万元。
谈起大柘集体的富有,人们自然会谈到党支部的远见。
那是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大柘乡。党支部在积极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将8400多亩远山辟为林场,作为大柘人共有的财产。他们挑选营林能手上山扎寨,精心管理。三年后,山上松、杉、竹树繁茂,像个原始大森林。近年来仅是林木一项,总收入超过200万元。集体经济凭着这个实力,使山里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个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给大柘山乡平添时代气息,激发人们摒弃陈旧的观念,开始讲究商品经济、市场信息,追求科学文化。
1987年夏,党支部决定从集体林场的收入中拨出50多万元,帮助全乡农民实现了每户一台电视机;兴建起一座教学大楼,附设5个教学点,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这里既是普及山乡中小学教育的阵地,又是成人学习农科技术的场所。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大柘人迈开致富大步,开始发展水果生产。几年功夫,他们开发了4000多亩山坡、办起600多个家庭果园,种植柑橙、荔枝、龙眼等水果,品种达20多个,年产量超过1600吨,四季果香扑鼻。仅此一项,年收入3000元至5000元的农户,占全乡总户数的29%。
“今日的大柘,已经无穷人”。搪甘村农民李梅清这样对我说。老支书黎宗祈接过她的话题,一口气列举一大串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家名单。其中一位名叫黎铺,一家子承包土地营林种果的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他不但建了新房,还购置了一辆运输汽车,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粮食加工厂。就整个山乡来说,1989年人均收入达到810多元,去年上升到830多元,户均储蓄近1000元。
曾经长期吃粥充饥,家无隔夜粮的大柘人,开始对国家作贡献了。近两年粮食连年总产突破1000吨,每年上缴国家200多吨。几年来集体经营的林场,每年向国家提供价值15万元至20万元的木材。水果生产是近年出现的新秀,全乡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水果200吨以上,全部是商品。
今日的大柘,如一颗晶莹的露珠,反射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绚丽光彩。
(附图片)
上图:客车开到村民家。
下图:大柘管理区用集体收入给每家发一台电视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