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堂兄从台湾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大学生寒假见闻征文

  堂兄从台湾来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学部 刘凡
一放寒假,我便赶回武汉老家,因为堂兄要从台湾回来探亲。
全家人盼了几天,堂兄终于来了。60多岁的人,鬓发染霜,步履蹒跚,进得门来,唤一声乳名,吐几句乡音,全家人泪水涌泉般止不住地流。
转眼间,堂兄竟欢欣雀跃起来,一如童稚,白日里,亲人们相伴着遍游武汉三镇,竟然不觉得劳累。清晨,他独自骑着自行车去到江边,去看新修的沿江大道,看新扩建的船坞码头,看来回穿梭的轮渡,贪婪地看着、听着骑自行车、挤公共汽车上班的人们的乡容、乡音……40多年前,他从武汉启程去了海峡的另一边,如今归来,凡是能想到的地方,他都决心一一走遍。亲人们恐他劳累,劝他歇着,但他固执地不听。40多年,什么都变了,他这脾性却一如既往。
一天,他谢绝了所有陪伴,没有作任何说明,独自一人出去了,直至深夜方归,过了几天,我们才得知他那天的行踪。
原来,他去台湾之前,父母作主为他订了一门亲,仅见了一面,没有过任何礼仪和承诺。当年堂兄年少气盛,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是修书一封,表示了对这门亲事的异议。信是否到了女方手中,也不知道。当时战火连绵,他漂泊不定,不久去了台湾。在那里成了家。他早把那件往事忘在脑后了。这次回乡祭祖时,才听老人提起,说那位订了亲未过门的“媳妇”至今仍孤身一人住在汉口,仍在等着他。提起这事后,亲人劝他不必内疚,也不必去见面,如果一定要寻个安慰,托人送些钱去就行了,免得惹出不必要的麻烦。然而,他去了,回来后又不愿讲见面的情况,只说他还要去一次,在他离开大陆之前。
我一直试图想象一对老人四目相对的那一瞬间是怎样的情景,堂兄心中是什么样的情感,是自责、内疚,还是同情、怜悯?是敬重,抑或是迟暮之年遇到青年时代的故人而生出感喟?我也试图想象那苦苦等待40多年的女性此时是怎样的心境。然而,我终于没有想象得出,只能久久地伴着堂兄一起沉默着。
堂兄要回台湾了。登上飞机的舷梯时,堂兄含着热泪说,他明年清明会再回来。他说再来时,或者会不带儿女来,或者会多住几日,或者会去苏杭、去桂林、去北京……
我挥手向他告别,想着他一定省略了一句,那就是或者会再去看望她。
蓦然回首,我看到机场的一角,一位被人搀扶的老年妇女正向飞机凝望着。我明白了,那就是她!不知堂兄是否看到了这一幕?飞机已经飞远了,很快消失在天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