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几点认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1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七中全会精神

  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几点认识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林若
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联系广东经济发展的实践,谈谈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的一些看法。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十一年,广东各级党组织带领全省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使华侨众多、毗邻港澳和对外经济联系密切等条件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广东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经济发展更是一马当先,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1979年—1989年,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3倍,年递增12.8%。这个速度,不仅高于全国同期的平均发展水平,而且不低于亚洲“四小龙”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的速度。深圳、珠海原是边陲小镇,如今建成了令人瞩目的现代化城市。广州和其他中小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广大农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并不丰富的广东,增强了为国家多作贡献的能力。1979年同1990年相比,广东净上交中央财政由8亿多元增至52亿多元(包括海关代征税),增长6.5倍;在粤的中央企业、海关、银行等上交国家的税利由不到5亿元增至100多亿元,增长21倍;1979年至1990年的11年间广东共上交中央的外汇达174亿多美元。
有人问,地还是这块地,人还是这些人,广东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广东干部群众的回答是:因为中央的路线正确,决策英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并赋予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政策措施。我们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在开放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进,在搞活中发展,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确实具有意想不到的威力,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发展,为市场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商品,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开放意识、时效观念、竞争意识、重视人才、重视科技、注重信息等一系列新观念,汇集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冲破了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给经济运行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前,我们常常为城市蔬菜和副食品供应不足、市场日用工业品奇缺而苦无良策,但在商品生产机制的作用下,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原来被一条条江河所分割,人们只好待渡而过。现在采用的商品经济办法集资修桥,“以桥养桥”,十一年来投放了近30亿元,架起大桥上千座,使公路连成了网,人们再也不用“望河兴叹”了……
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能不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发展商品经济的关键是要尊重和运用价值规律
从广东十一年的经济工作实践来看,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许多规律要遵循,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在市场上主要是通过价格及其变动来起作用。在过去的经济体制下,许多商品的价格被扭曲,既没有全面反映价值,也没有灵活反映供求关系,造成有些社会紧缺的商品却生产萎缩,而且经营越多,亏损越大,这怎么能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呢?因此,必须进行价格改革。我们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和价值规律的要求,从1980年起,按照放调结合、放管并举的原则进行改革,逐步把大部分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放开。至今,在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限价的只占两成左右,其余大多数商品都放开了价格或在国家指导价规定的范围内浮动,城镇居民凭票供应的商品也由过去的近五十种减为只剩粮、煤两种。在放开多数商品价格的同时,相应加强物价政策的管理和监督,纠正乱提价等扰乱流通秩序的行为,从而逐步建立起少数重要商品价格由国家管理,其他由市场调节的价格体系。
尊重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搞活市场、搞活流通。我们较早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加速推进市场体制的建设和流通体制的改革,在改革初期,就打破了三级批发和按行政区域纵向调拨产品的旧模式,改变独家经商的单一渠道和人为分割市场的做法,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广辟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和各类型的专业市场,逐步发展适应商品经济要求的市场体制和多形式、多成份、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网络。我们还按照“贸工农”的路子,发展了一批工贸、农贸、技贸结合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的企业。这些企业同外贸专业公司这支主力军一起,积极搞活外贸,组成一个外向型的流通网络,使全省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13.8亿美元增至1990年的96亿美元,增长了近6倍。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开拓起到了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近几年我省产品销售大体上是海外市场、省内市场、内地市场各占1/3。
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尊重商品生产者相对独立的地位,调动并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广东经过十年改革,逐步对下放权,使企业和农民享有比较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些年来,企业和农民发展生产、搞活经济的许多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都是在他们有了自主权以后创造出来的。实践证明,正确的方针政策一旦同千千万万生产者的积极性相结合,就能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
正确地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我们搞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即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完全有条件充分发挥计划的指导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来发展商品经济。在发展商品经济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要坚持公有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经济运行中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里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善于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所谓有机的结合,是以计划的科学性抑制市场的盲目性,以市场的活力增强计划的灵活性,达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的统一。
经济建设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
明确计划管理的内容,改善宏观管理,提高计划的科学性,是促进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广东的实践看,在多数情况下,指导性计划更能适应价值规律的要求,更便于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十一年来,我省大量缩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比重,通过经济政策和其他经济手段,对经济实施调控,效果也是明显的。今后应当进一步发挥指导性计划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使经济工作做到既放得开,又能管得好。
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要防止两种片面性:一种是把计划调节和指令性计划等同起来,一提计划经济就任意扩大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另一种是把市场调节理解为不受任何约束的万能手段,讲市场调节就一味削弱乃至全盘否定计划调控。过分扩大指令性计划就会把经济管死,否定计划调控就会把经济搞乱,两种倾向都不会有好结果。
当前掌握好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要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生产发展出发,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我们是在过去长期对商品经济有偏见的情况下,转过来发展商品经济的。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的碰撞或摩擦。我们既不能因此就不搞商品经济,也不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掉以轻心。应当一步一步地探索,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来推进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计划与市场的最佳结合,切忌操之过急,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
商品经济的“两重性”决定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须时刻警惕和抑制商品经济的消极作用,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从实际情况看,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商品经济确有“两重性”。它既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容易诱发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思想的消极作用。例如,商品经济通行的交换原则和追求利润的原则,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来,就会诱发出“一切向钱看”的歪风,一些人可以把自己当作商品,待价而沽,出卖灵魂;党内也有一些意志薄弱者为了钱可以不要人格,不要党性,不择手段牟取私利,甚至违法犯罪。
揭示商品经济的“两重性”,有助于提高人们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坚持“两手抓”方针的自觉性。
能不能既发挥商品经济积极的一面,又抑制其消极的一面,则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尤其是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认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两个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商品经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就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充裕的物质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又能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确保商品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的健康轨道前进。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保证商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影响着商品经济发展的步伐。精神文明这一手硬了,就能抑制商品经济的消极因素,增强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而为我们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坚持“两手抓”的方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从广东的情况来看,哪个地方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组织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哪里的两个文明建设就搞得好,商品经济诱发的消极因素就少一些,发生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更显得特别重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