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求是》杂志发表中年学者郎毅怀长篇论文 从全球角度看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1
第5版(理论)
专栏:

  《求是》杂志发表中年学者郎毅怀长篇论文
  从全球角度看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编者按:《求是》杂志一九九一年第三期以首篇位置发表了中年学者郎毅怀(四十二岁,中共吉林市委党校副教授)的长篇论文《从全球角度看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以下简称“郎文”)。这篇文章,针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从一个较新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积极的反响。现摘要介绍如下。        
郎文指出,在人类生活的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关联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要考察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不能孤立地考察和研究社会主义在一个个国家中的命运,只有从全球角度,抓住现代世界的总体联系,才可能在认识上逼近“真实”。
郎文一开始就提出了“替代效应”这个概念,用以描述和阐释世界现代史中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先后次序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寄予期望的西欧一些生产力发展程度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没有进入社会主义,而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却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这种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原因在于,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面对国内日益缩小的发展空间,各发达国家纷纷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向海外扩张,把经济剥削的重心从国内转向国外,资本主义剥削国际化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这就给它们已经山穷水尽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地盘”,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贫困化就被相当程度地“转移”到殖民地国家和其它落后国家。这就产生了两个效应:一个是,发达国家国内矛盾急剧激化的发展势头有所缓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重危机变得不那么深重;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剥削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被转移到哪里,哪里的社会矛盾就加速激化,哪里的社会秩序就加速陷入危机,哪里的社会变革就更加迫切。其中,俄国和旧中国是受这种“转移”冲击的两个主要国家,因而首先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可见,俄国和旧中国社会加速变革、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以欧美发达国家变革(社会主义革命)的推延为代价的;反过来,欧美发达国家社会变革的推延,是以俄国、中国等国的加速变革来补偿的。
由于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等是“替代效应”的产物,所以,它们的成长、发展和壮大过程处处面临着“替代效应”引起的难题,难免有曲折与反复。
郎文在详细分析了“替代效应”给社会主义引起的种种问题和造成的种种磨难后,指出,尽管社会主义在前进过程中出现了曲折,然而,她在严酷的环境中存在了下来并且获得了巨大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比较注重经典设想中投射出来的社会主义内在价值和精髓,注重把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具体国情统一起来,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表明社会主义正在摆脱“替代效应”强加给自己的盲目性和幼稚性,更加走向自觉和成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日趋成熟,群众的政治文化素质日趋提高,社会的运行规则日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必将成为发展的基本特征。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社会主义被外部势力所封闭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封闭式的发展模式也逐步被抛弃,开始以开放和竞争的姿态出现。社会主义正在摆脱“替代效应”强加给自己的历史局限,开始能动地创造和主宰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最后,作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作了如下分析: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既然其经济主体是资本家,那么,它无论取得怎样的形式都不能不与社会化大生产发生冲突。资本运动的加速国际化既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在各国内部无法解决的结果,又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新的层次上和更大的范围内的展开。这种国际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矛盾同样要受到资本主义运动一般规律的支配,因而同样存在着自己的发展极限。如果说单个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对外扩张来摆脱危机、缓和矛盾,那么,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则不可能,至少暂时不可能通过向其它星体的扩张来摆脱危机、缓和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终极限和社会主义必然还要产生的最终依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