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国际风云变幻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归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1
第5版(理论)
专栏:读者纵论世界大势

  国际风云变幻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归宿
南京金融专科学校 郭宏之
现在已经是1991年,“奔向二十一世纪”不再是一种理想性的鼓动口号,而已成为一种现实。在这样的时刻读到何新同志的《谈话录》和人民日报开辟的《读者纵论世界大势》专栏的若干文章,不仅觉得耳目一新,更觉得正当其时。读后,感触颇深,不吐不快。
感触之一,站在新世纪的门槛边,我们应培养一种观大略的气度。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西方一些社会分析方法不断涌入,在力图弥补过去只注重定性分析的弊端时,定量分析却又走向新的弊端,人们的眼光局限在数据、事例等现象的比较分析认识上,结果是“剪不断,理还乱”。何新等同志的见解之所以高出一筹,关键是重新振起了一种观大略的气度,一种自觉把握历史规律的气魄。
纵观当今世界,雅尔塔体系的结束,绝不意味着世界的安定和公正,在多极化格局之下,弱小国家将更易受到操纵和欺侮,过去由两霸讨价还价的局面,代之以群雄争食,穷国人民之间或穷国之间如不紧密团结,落后将更趋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独立自主,埋头苦干,才大有希望,中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日渐富裕,世界的穷人才有奔头。
感触之二,在国际风云变幻,各种信号频繁甚至相互抵触,面临西方世界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推销,我们应该掌握一种最根本的分析原则——利益原则。资本主义搞“和平演变”,大肆鼓吹“自由、民主、人权”,其出发点绝不可能是中国人民的幸福,而只能是资本主义垄断集团的利益。经济决定政治,意识形态背后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利益关系。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著书立说,都必须要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紧紧相连,这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离开了这一点,就很容易被某些包装得十分精巧的西方货色迷惑,甚至变得天真——一种十分高级的天真,以为人性至上,乃至消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鸿沟,如此则必然上当,甚至不自觉或自觉地走向人民利益的反面。
一切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不仅是我们看世界想未来的根本方法,更是解决当今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的根本方法。仅仅局限在意识形态范围而不深入到物质利益、阶级利益的根本点上,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的。何新同志的《谈话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一个有益的震动。
感触之三,坚定的爱国主义不仅要有对中国历史、中国国情的真切了解,更必须有缜密正确的理性思维。读《谈话录》和《读者纵论世界大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志之情扑面而来,感人至深,因为这种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感性皈依感,更是一种理性的使命感。不了解中国国情不可能爱国,了解后没有正确的思想,同样可能误国,甚至害国。一段时期的“忧患意识”泛滥,失去了正确方向,背离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不是情绪化,便是反动化。爱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但这种光荣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成一种招摇的幌子,干着报答外国主子的丑事,以至出现了一些败类“精英”。知识多并不意味着更会爱国,知识分子也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谈话录》和《读者纵论世界大势》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何爱国,怎样爱国,具有极大的启迪。
感触之四,《谈话录》虽是个人之作,但却适逢其时,具有某种必然性。开放之后,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哲学思潮,走马灯式地在中国大地轮番上演,又匆匆落幕,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在经过“文革”禁闭之后,几乎是饥不择食了。几番咀嚼,几番风雨,普遍感到西方的东西明显地不符合中国国情,只能在一些小圈子里时髦,成为象牙之塔的变种,必然短命。极少数人不对自己的理论发生怀疑,而是对现实产生逆动,其结局是被历史所抛弃。然而,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在探索,在沉思,在寻找新的思想出路,寻找中国的发展之路。大学校园中的回归毛泽东热,是这种探寻的某种折射,特别是1989年的动乱风波之后,更加剧了这种探寻。
经过否定之否定,相当一批知识分子再次钻研起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来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谈话录》和《读者纵论世界大势》的若干生气勃勃的文章,正是当前中国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必然结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勃勃生机,并能够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发挥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威力。也可以说,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必然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一切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必然归宿。       
       (作者32岁,哲学讲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