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8阅读
  • 0回复

欧洲的“金三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1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剪影

  欧洲的“金三角”
本报记者 张启华
阿尔萨斯、巴登—符藤堡和巴塞尔是法国、德国和瑞士三国毗邻的边境地区。历史上,这个地区的人民曾几次遭受兵争之祸。如今,它们利用边界语言、文化、交通方面的方便条件以及各自经济领域中的不同特点,相互取长补短,联合开发,使这个地带成为欧洲的“金三角”。拿法国来说,近年来,在阿尔萨斯,每天清晨都有大批人穿过莱茵河上的“欧洲桥”到德国上班,还有人去到瑞士巴塞尔干活。算起来,过境工作的法国人共有5.3万人。
这样,阿尔萨斯地区的失业率目前只有5.7%,远低于法国的平均失业率。
从1975年起,法、德、瑞士3国政府就着手研究“金三角”地区的合作问题。1989年,3国领导人曾就发展边界地区的经济合作发表宣言,并逐步付诸实行。据报道,去年底,3方委员已经拟就30多个合作交流项目。涉及联合办教育,共同开发、改善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筹办科研机构,整治环境等方面。其目标是使“金三角”地区成为欧洲失业率低、工业竞争力强、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发达的最繁荣的地区。
从欧洲情况看,邻国在边界地区相互合作对各自经济发展普遍有效。欧洲地区联合会在发展边境地区的合作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得到了欧洲共同体和有关国家的大力支持。当然,邻国间边境地区的合作也不无问题。巴塞尔有一家400人的工厂,其中阿尔萨斯人就多达280人;德国边境的一家卡车厂,其2/3的人也来自莱茵河彼岸。由于两德合并后德国失业人数增加,巴登—符藤堡州的失业率上升至3.8%,那里已不愿再招聘法国人。这类事情正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报巴黎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